企业家需要明白的是:放权其实就是一次无可奈何的交易,甩手也是一件迟早都要发生的事情,没有做不成的生意,只有谈不拢的价格。
难点:突破“太上皇症结”
中国企业家在权力交接过程中,交接双方都常常遇到一个共同的困惑:想当“甩手掌柜”的第一代企业家,一不小心当成了威大于权的“太上皇”;而所有有志气的接班企业家,都不希望自己头上还有一个不知何时会来一手的“太上皇”。
在中国历史上,太上皇不一定都是做皇帝的儿子尊奉的。有的是主动传位于太子;有的是在形势逼迫下,不得不给儿子让位。他们的境遇也很不一样,有的仍牢握权柄,操纵朝政;有的颐养天年,悠哉游哉;还有的被软禁起来,与囚徒无异。总体来说,极大多数都是被迫而不是自愿当太上皇的。做了太上皇之后,除了刘太公,一般的日子都要比以前难过。在这些太上皇当中,明英宗朱祁镇搞政变复辟,重新当上了皇帝,而乾隆继续掌握着朝政大权。
当皇帝时候的威严和荣耀,总是使人留恋,但凡知道“太上皇症结”的企业家们不是到了特殊状态下,不会轻易主动去当“太上皇”的。
但是,江山代有才人出,无论任何人,都不能霸占所有的时代。
境界:领导风格决定甩手内涵
掌柜本来就是指管事的人,而“甩手掌柜”是形容什么事情也不操心,什么事情也不管,轻松自在。
当然,甩手掌柜也分两种,一种是手下有能干的人,放手让他们去干,结果比自己亲力亲为更有效率;另一种是不负责,甚么事情不过问,不给下面的工作人员以经营上的方针,随着他们想做点甚么,就做点甚么,胡乱弄一气,没有经营目标,没有管理制度,最后因为经营上的不善而倒闭。
国外连锁性质的餐饮企业(比如麦当劳、肯德基等)或销售企业(比如沃尔玛、家乐福等),往往是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发展,有一套明确的发展战略和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不仅在文化上形成了统一的风格,而且在经营思路上随时与公司保持一致。这些企业发展迅速,规模很大,但管理有序,看似对下面充分授权,但实际上却高度控制。
所以,真正敢于和善于甩手的掌柜,并不是不负责,也不是力不从心,更不是无力为之,而是让下属“不知有之”。
老子在《道德经》中,就把领导者分成四个等级:“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不同领导者甩手的真正意涵和境界是很不同的。
最高级的是“不知有之”。在这样的领导者带领下,大家会意识到事情有条不紊,每件事都像是顺理成章,但并不感觉到领导人的刻意经营,甚至感觉不到他们的存在。他们在哪儿,在干什么,似乎与这个企业的正常运行没有太大的关系。在这环境工作,人们获得自由的空间,发挥所长,给自身、机构和社会带来最大的好处。这样的领导者如果要退居二线,那是真的退,他不必以此试探人心,你也不必担心他背后还有什么名堂。
次一等的是“亲而誉之”。因为他的贡献,大家会给这一类型的领导者美好的赞誉,并希望和他们多多亲近。这是达到双向沟通的基本条件。有效的沟通能让大家不停的改进,并向更高的理想迈进。这一等领导者要退往往是个姿态,甚至是引蛇出洞,所以,后继者一定要小心,不要稀里糊涂地顺水推舟,暴露了接班的野心——不论你是儿子,还是战友。他们才是真正想当乾隆式“太上皇”的人。
再次一等的是“畏之”。下级对这类领导者十分害怕。因此人们只会按本子办事,听从“领导”的吩咐。结果下情不能上达、政令不能下传。大家只是原地踏步按部就班地做事,最终企业也没有什么大的发展。这一等领导者是永远不会放弃权力的人,非到自然生命结束,绝不会当“甩手掌柜”,甚至不会当乾隆式“太上皇”,任何要窥视他们权力的人,都不会有好下场,只有那些城府极深的阴谋者,才能得到他们在死后赋予的权力,而且极有可能只是一部分,他们不会希望后人还会有比他们更大的权力。
最低等级的是“侮之”。这种领导者经常受到下级的讥笑谩骂,人们毫不尊重他的讲话和作为,这样不停加深矛盾,加剧内耗。结果君臣不睦、下情不达、政令不传。这等领导者甩手时很可能是被逼无奈。
责任编辑:cpr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