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在北京举行的股权投资基金发展论坛上,作为会议主持人的方风雷心情大好。而前一天,其秘书还告诉记者,方总不会出席此次会议。当记者问起,方风雷笑着说,最近的确太忙,今天是被临时抓过来的。
问起厚朴基金接盘建行股份,方风雷谦虚地称,这是个Private。 面对时代周报记者的追问,方风雷说,你去问何小锋Private 是什么意思吧。
一同参加论坛的北京大学金融学教授何小锋告诉记者,Private即私下的交易,跟政府无关。像KKR、百仕通所做的类似案例,在美国比比皆是。这也说明PE的投资开始多元化,而且PE也变得越来越灵活。
1952年出生的方风雷下过乡,入过伍,“文革”后考上中山大学成为七七届学生,毕业后被分配到河南省外经贸厅。上世纪90年代初,方从经贸委南下,在建行旗下的海南银泰科贸公司任职,因获现国务院副总理、时任建设银行行长的王岐山之赏识,方向雷应邀北上,参与组建首家中外合资投资银行中金。
1995年,中金公司挂牌成立,时任建设银行行长的王岐山任中金公司董事长,方风雷任副总裁。彼时,方风雷已经过不惑之年,才真正开始了叱咤风云的投行生活。
据《华尔街日报》前驻京记者麦健陆在其著述《同床异梦》中描述:“中金的建行员工都对方风雷十分敬畏,所有人都听从他的话,他则事无巨细一手掌控。”尽管挂着副总裁的头衔,方风雷却是中金事实上的“老板”。
1997年,中金公司在“老板”的带领下促成了中国电信(行情,资讯,评论)(后更名为中国移动(行情,资讯,评论))的上市。不怎么谙熟英文的方风雷却用最短的时间沟通了所有的环节。中国移动的成功上市拉开了国内大型企业香港上市的序幕,也是中金的重要开端。
在短暂执掌中国银行以及中国工商银行的香港投行子公司之后,方风雷促成了一笔具有开创意义的交易—为高盛进入中国打开了大门。这笔交易也奠定了方风雷作为终极交易撮合者的名气。当时《纽约时报》称方风雷为“ rainmaker(造雨人)”。指其可呼风唤雨,创造时势。
高盛公司主席兼行政总裁鲍尔森为何选择较富争议的方风雷?很大程度上源于一个基本的判断:方是一个能够创造局面的人。
2007年,随着中国政府开始推动本土私人股本基金的发展,方风雷与毕马威中国前任中国及香港主席何潮辉,以及高盛前资深银行家王忠信等人合作创办了厚朴资本。次年,在市场低迷的状况下,厚朴仍然募得了25亿美元的投资,“其认可程度可见一斑”。
《华尔街日报》刊载相关文章称:高盛集团很少向其他机构经营的私人资本运营基金投资,此次入股厚朴基金实属罕见。“这么做反映出高盛对方风雷经营能力的坚定信心”。而离开高盛后,还能保持这样一种合作关系,此举则确定了方风雷作为中国最聪明操盘手的地位。
接盘建行股份这一中国股权投资史上单笔最大交易后,业内人士纷纷揣测:基于方风雷如此强大的胃口和早年建行工作背景,或许下一次见到他的身影,会是在央企重组的大浪中。【时代周报】
方风雷:金融市场中的现代胡雪岩 资本市场改革的象征
作为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象征,他的转型是一个承重实验,测试中国资本市场的市场化空间以及政商人士的命运
2007年年中,传出方风雷与高盛分手的消息。
而去年11月,方风雷开始着手厚朴基金(Hopu Fund)的筹建,该基金规模达到20亿美元,与此同时,他还在苏州成立了另一只独立的本土人民币基金——首期50亿元的产业基金中新基金。方风雷也许是中国最好的投资银行家。如今顺势而为,转型为中国首批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人。这不仅意味着对他本人是个严峻的挑战,对于中国资本市场,则暗示了市场热点的切换——本土投资银行家借助外商搭戏台,从而推动国内资本市场开放的时代似乎结束,中国资本市场的又一个转折期已经隐隐出现。
这位能力受到国内外市场与政界人士一致推崇的人,却不谙英语,这种奇怪的现象在暗示中国资本市场的特色,中国资本市场需要的是精通本土政商文化,同时又洞察国际投资市场的精髓的人物。在目前阶段,纯粹的海归或者纯粹的本土派,都不可能撑起资本市场的江山。只有融合中西理念、善用政商资源者才可能获得成功。
方风雷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投行经历步步切中中国投资市场发展的肯綮,因此在中国资本市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迹。如果说周小川、高西庆等人高蹈于中国的资本市场的管理层,官方与行政色彩更浓,方风雷则是以政商资源进行实务层面的商业操作,因此成就了中国一流的“本土投资银行家”的称号。
外国媒体对他的评价是,“土气,但雄心勃勃”;方风雷自己的总结则是“高位蓄水”——学习先进者,同时把握和参与中国体制改革。可见,方风雷并不只把自己当成一个投资界的大腕,而是把自己当成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参与者,身在投行,心意游曳于中国政治经济改革和金融资本市场改革的广阔天地,这样的大局观成就了方风雷。
但换一个角度,以方风雷交游之广阔,涉足政商两界之深,对金融资源调动能量之大,说他是新时代的胡雪岩也不为过。
责任编辑:cpr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