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丰南区小集镇,一片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热土,建于唐代的望海寺曾繁盛一时,唐太宗东征在这里留下无数美丽传说。至今在该镇宋家营六村,还生长着两株植于唐代的银杏树,虽历经千余年风霜却依然生机勃勃。小集人骄傲地说:“这是我们镇最靓丽的一张历史文化名片!”
需四人方能合抱的古银杏,见证了这片古老大地的风风雨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跨入新世纪以来,在这方神奇的热土上,科学发展的浪花飞卷,古银杏也抖落历史风尘,年年枝繁叶茂、果实丰盈……
做好钢铁产业这篇
大文章
钢铁是小集镇的支柱产业。瑞丰、金友、泰丰三家钢企产能达500万吨,贡献了全镇绝大部分财政收入。用镇党委书记郑卫东的话来说:“钢铁稳,则全镇稳。”建设经济强镇,就要做好钢铁产业这篇大文章。
然而,钢铁市场波动起伏很大,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后,小集镇钢铁企业面临严峻考验。痛定思痛,该镇大张旗鼓地扶持、鼓励钢铁企业淘汰落后,优化装备,提升核心竞争力。
镇内龙头钢企瑞丰公司投资2.5亿元,淘汰2座210メ高炉,技改建设1座600メ高炉,同步技改建设1200メ制氧、喷煤系统等附属工程,企业装备一跃达到同行业先进水平。同时,公司深化管理,节能降耗,生产成本居同行业较低水平,产品竞争力大大提高。
金友钢铁有限公司按照国家钢铁产业“上大压小、淘汰落后”的政策要求,于2007年底,积极淘汰了两座179立方米高炉及附属设施,并按照产能置换的原则,投资15亿元实施了150万吨钢技改项目。
然而项目完工后,恰逢金融危机的寒流袭来。在钢铁市场过山车般的动荡之中,资金匮乏导致企业不能启动生产。昔日红红火火的企业陷入了全面停产的困境中。
“企业的事,就是党委、政府的事。”镇党委、政府派出专门工作人员上门帮扶,牵线搭桥,促成与国丰贸易鑫源公司合作,引入生产启动资金。经过一番辛苦的筹备工作,2009年5月22日,金友公司150万吨钢技改项目点火投产!
此时,那四溅的钢花、那流淌着的铁水、那红彤彤的钢锭……所有曾经熟悉的一切,在职工眼里,变得那样的美丽、那样的神奇!重新上岗的职工欢呼雀跃起来,眼睛里闪动着幸福的泪光……
据统计,截至去年11月底,公司已经实现产值19.03亿元,上缴税金3323.8万元,支付职工工资3476.2万元。在金融危机的逆境中,金友集团的恢复生产,取得了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而泰丰公司的破茧重生,更是该镇的“得意之笔”。
2008年3月,公司受金融危机冲击和内部管理不善的“夹击”而全面停产。此时,公司面临破产困局。1600多名职工被拖欠工资款达1000余万元,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一大隐患。
看到昔日红火的企业内,废材堆积,杂草丛生,一片萧条破败,镇党委一班人心急如焚。他们先垫资100多万元支付了职工部分工资,然后马不停蹄地谋划企业的破产重生。
区委、区政府、区法院和小集镇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实行了边破产边租赁的办法。
他们引入河北东华集团对泰丰公司炼钢、炼铁设施及带钢生产线进行租赁改造。经协商,东华集团还预支部分租金用于解决工人工资。如数领到了工资的工人笑容灿烂,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另一方面,公司复产工作也紧锣密鼓推进。2009年10月15日,公司的高炉又重新奔涌出滚滚铁流,红红火火的生产场面重又回到了人们面前。东华集团副总裁蒋俊信心十足:“我们将在三五年内将现有设备置换,建成年产100万吨钢铁的园区。”
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采取边租赁边破产的模式,不仅起死回生,而且变大变强。这一模式经国家级媒体报道后,引起全国关注。
……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该镇更加坚定了这一信念,以壮士断腕的气魄,狠抓节能减排。
瑞丰公司投资3650万元,开工建设72メ烧结机脱硫、2号炉TRT发电项目,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000吨,年节标煤1.2万吨。瑞丰、金友公司分别建设污水处理厂、引沙河水等工程,实现了企业工业废水零排放。
小集镇的钢铁产业脱胎换骨,走上了企业壮大与环境效益同步提升的健康发展之路。
拓宽农民增收
新途径
小集镇发达的工业经济,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走进企业,工资性收入也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仍有部分农民限于年龄、技能等因素,过着“土里刨食”的日子,收入增长缓慢。
“解决这部分农民的增收问题,得在高效农业上做文章。”镇党政班子多次深入农村调研,提出了发展棚菜、建设畜禽养殖园的路子。
该镇辉坨片适宜发展蔬菜产业,突破口便选在了这里。
然而,缺乏种植技术、风险承担能力小的农民却对这一从未操弄过的行当望而生畏。镇里便出资带农民到山东寿光等地考察,并请来专家到田间地头上课。同时,出台了每亩大棚补助2000元的扶持政策。去年上半年,辉坨、钱庄、龙湾、碱城四个村率先发展棚菜350亩。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