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营报》:但政府投资过多实际就把私人投资挤出了。
姚洋:对,地方不缺钱,民间投资是最有效的投资,会更关注收入产出以及质量。如果能够把民间资本引向正确的投资道路,当然是最佳选择。政府加入投资队伍还导致政府深入到微观经济中来,失去独立性与宏观视野,角色混淆。
《中国经营报》:三十年的改革改变了一穷二白,也不可必避免催生了某些利益集团,上述情况是否也表明中性政府的基础和以往有所不同呢?那么如何维持一个中性政府的土壤呢?
姚洋:与过去相比,我们政治基础确实有所不同,我们在抵制民粹主义方面一直做得不错,但是最近却明显偏向资本以及国有企业。最近几年国有资本反弹非常厉害,比如某些官员居然说“国有企业是亲生儿子”,这样的话在上世纪90年代是不可想象的。某些大型国有企业老总的亦官亦商,可以随时转换角色,已经形成为不可忽视的强大利益集团;同时地方一把手抓经济情况很容易使得地方政府与经济越扯越密,不可避免走近地方精英以及有产者等利益集团。
我认为这些现象根源在于近阶段的党政不分,这是对改革的回潮,我希望政府能够继续保持中性立场。过去国有企业厂长是一把手,现在往往只是党委书记的办事员。所以下面应该重提党政分开;其次应该加强人代会的制衡作用,比如预算,可以成立专业人员组成的预算委员会来为人代会提供意见参考。
《中国经营报》:你一直坚持把中国改革看做道格拉斯·诺斯所谓“有效制度变迁”,但是目前有人认为改革缺乏动力,对此你有什么建议?
姚洋:我们过去改革一直强调实践的务实主义,其实2005年改革在大的方面已经基本完成。这些年务实的精神还在,但是有些顺势而来,缺乏超前的想法,加上现在改革要触及利益集团,所以阻力很大。因为实践往往需要超前于现实,制度是人设计出来的,我们没有改革意识,那么改革自然也缺乏动力,强势的东西会出现控制这个国家,中性政府基础如果没了,将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
链接
学者姚洋与官员仇和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姚洋,是最早对“仇和新政”提出批评的学者之一。这位师从林毅夫的经济学家,曾言:“你看仇和到了昆明市去当市委书记,他下的指标是每个局都必须去招商引资”,“我就在想,昆明好不容易是最后一块净土,他如果在那儿干五年,估计滇池也完蛋了。”
面对批评,昆明市委市政府主动邀请姚洋前往昆明,向客人详细介绍了昆明的招商模式和环境治理情况。在不到两天的时间里,姚洋参观了滇池和开发区,接受了市委书记仇和设宴款待。临走前,姚洋给仇和送了两本书。一本是《国家的视角》,副标题是“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另一本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姚洋承认,此前对昆明环保措施存在误解,但对昆明目前的招商引资模式,姚洋仍然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责任编辑:cpr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