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晚,李书福登上央视“2009年度经济人物”的颁奖台,从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手中接过奖杯,“也该是李书福领奖的时候了!”李荣融这样评价李书福的入围。
一位民营企业家和央企大管家在这种场合握手,颇具戏剧性——10年前李书福带领吉利杀入时,中国汽车业是国有企业家天下;多年后李书福为民企造车请命获许,李书福开始身处汽车国企的常年围剿……
作为时下中国最炙手可热的企业家,就在几天前,李书福和其他九位中国企业家一起,入选“2009华人经济领袖”前十位,这次入选“2009年度经济人物”,多少有“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概念项加分,但是李荣融握手李书福,依然被外界看作是,是政府对民营资本激荡中国汽车业十年的一次过程认同。
李书福领奖当晚,吉利和沃尔沃同时发布信息:双方就沃尔沃交易的所有重要商业条款达成一致。并预计2010年一季度签署股权收购协议;在获得相关监管机构批准后,2010年二季度吉利汽车集团将完成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的交易。
今年3月初,沃尔沃交易案犹如“卡特里娜”飓风,振动欧美和中国汽车业,关于“沃尔沃生存还是死亡”、“李书福是赌博还是先知”的讨论开始弥漫。在9个月时间里,舆论经历了从前面质疑到逐步接受事实的微妙变化。
这种舆论变化背后,有多少人能够看透风暴眼里的李书福?仅有10年造车史的李书福首次出海,是上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还是“泰坦尼克”号夜沉 大西洋?……有太多疑团需要提前解密。
12月24日下午2时,刚吃完盒饭的李书福,坐进吉利集团北京办公室,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采访。
不仅仅是简单的抄底
《21世纪》:能否透露一下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最新进展?
李书福:商业谈判已经结束,知识产权、售后体系、销售网络等,所有谈判协议都已经进入资料库封存。接下来就是等待瑞典和中国政府、欧盟以及WTO成员国审批,根据和福特方面约定,更具体的协议细节要等到正式签约后才能公布。所以目前能透露的就是这些。
《21世纪》: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后,出现了中国企业海外抄底的现象,各国也都在讨论中国对全球产业链再造和收购意图的问题,这其中,国内的悲观论调似乎比国外还强烈,事实是否如舆论判断得那样,中国企业海外收购的成效是“理论高于实际”?
李书福:中国制造长期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许多人习惯了这种状态。但是改革开放需要持续发展,产业转型也一直是国家经济战略的核心目标之一,中国企业应该认识到,2008年的经济危机是我们面临的一次全局性历史机遇。这个时候,中国经济其实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走出去的问题,外资引进来的过程已经在过去30年改革开放过程中基本完成了。第二个是,怎么重新认识在自己家门口的竞争力。
就汽车业来说,核心是技术、管理、品牌、服务的竞争。合资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和管理的直接引进来持续完善自己,我们自主品牌近十年一直是通过引进行业人才来学习这些企业的技术和管理的,现在这个过程还将持续下去,但是到一定时候是有瓶颈的。所以我们认为吉利收购沃尔沃这样的企业,是短时间里能够拉近与跨国企业竞争距离的一个有效途径,走出去的竞争力也可以由此形成。
《21世纪》:“获取现成技术”一直被外界认为是中国汽车企业海外收购的直接原因,吉利海外收购背后还有什么其他目的,或者说是更深层次的原因吗?
李书福:有,获得一个更大和更平衡的市场份额和业务结构。去年全球性经济危机以后,不知道经济危机什么时候还会在什么地方发生,中国也不敢保证未来某个时期不被卷入经济危机,企业要保持长期的持续发展,必须进入更多中国以外的市场。今年许多欧美汽车市场下跌了20%,但是大众这样的企业仍然能保持全球10%左右增长,尤其是中国、俄罗斯和巴西三个市场救了大众。从周期性来看,欧美市场早晚是要走出低谷的,我们要是能有不断增长的海外业务,一旦中国市场出现波动,到时候也能东方不亮西方亮。
《21世纪》:12月23日晚上,吉利和福特宣布达成收购沃尔沃的框架性协议,沃尔沃收购以后,你会拿出什么样一个经营原则?
李书福:巩固沃尔沃在欧美市场的地位,长远来看,欧美市场做好了,再反过来在品牌、管理、技术上帮助吉利的中国业务提高。
《21世纪》:中国还没有一例成功的完整意义上的海外收购,北汽收购萨博也仅仅是几个平台技术,实力更强的国企都不敢干的,吉利凭什么敢蛇吞象?
李书福:从一开始,吉利就没有走合资道路,只能自己摸索经营一路走过来,当许多企业通过合资很快获得产品和市场后,自我创新和修正的意识和能力是没有民营企业那么强烈的。在外部环境带给民营企业竞争压力的同时,所有权和管理经营权的统一,让吉利在决策和战略方向上保持了长期稳定和一致。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