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中国的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多晶硅、机床等商品的产能都已经雄居世界第一,远远大于国内的需求,本是可喜可贺的事情,而在政府的眼里却是过剩产业,几乎每年都动用财政、金融。税收。出口退税等手段对这些行业的发展加以限制甚至是遏制,试图使这些行业的发展朝着政府的目标收缩,符合政府的结构调整。这一行为与十年的市场之路相比无疑是倒退,是计划经济思维的复活,是计划手段对市场的无理干预。
产能过剩就像刘业进在《真的有“产业结构”、“产能过剩”这回事儿吗?》一文说的那样:“当产业这个概念大可置疑时,产业结构优化有意义吗?产能过又是何含义?产业是个伪概念,产业结构也是伪概念,产能过剩更是谬误之谬误,而以此为基据的宏观干预政策,荒谬之处不用赘述。一个不存在的东西,说是已经看清楚,还说要如何如何予以干预、优化,与皇帝的新衣有异曲同工之妙”。
确实产能过剩是狭隘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以简单的供求关系推理生产能力与需求相比的结果。这一推论的出发点是供需关系在理论意义曾面上的平衡,静止的看待供需关系和机械的理解供需关系。实际经济活动中的供求平衡是不存在的,供需关系之阐明了市场发展的动因和价格波动的成因,不能把供求关系理解为“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对应关系。试图把需求量化以恒定产能是否匹配,无疑是计划经济的思维和形式。
供求平衡是理想主义的目标,实现生产活动永远无法实现的。因为影响现实生产经营活动的因素众多,而且有些是不可预测的因素,这就不可避免地扰乱供求关系,特别是突发事件的发生就可能对某一商品的需求激增,从而改变原先的供求现状,或有供大于求转化为供不应求,或者有供不应求转化为供大于求。例如汶川大地震,就造成方便面的全国大面积的涨价,同样2007年的二手房政策就造成商品房价格下滑。市场的正常常态是供大于求,而供不应求是市场的畸形体现,是市场的风险。
科学的市场关系是发展中的供求关系的自我调节过程,这也是经济发展的动因。否则,绝对的平衡只能导致市场的静止和裹足不前,生产力的倒退。1985年建设银行就对全国的自行车、缝纫机进行过调查,其结论是供过于求。那时还没有捷安特自行车,永久、凤凰、飞鸽是当时的三大名牌,几年过后捷安特取代了三大名牌成为现在的大名牌。如果静止的分析当时的自行车市场是捷安特是不能上马的,可是现在捷安特赢的了市场。可见静止的分析和恒定供过于求是不科学的。
没有供大于求的市场就没有竞争的市场,没有活力的市场。只有供大于求才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才可以发展生产力。1994年的彩色电视机市场为北京,天津,环宇,牡丹,西湖等品牌占领,并且已经严重过于求;那时还没有创维,康佳,TCL等品牌,然而,现在的市场却为后者占领,把前者全部淘汰掉。
产能过剩是主观意识的产物。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以后,全球市场一体化进程加快发展。中国的出口产业迅猛发展,经济活动的思维已经不再局限以国内市场的容积为目标,而是放眼全球市场。按此衡量中国的所有产能没过剩的事实。2007年中国的钢铁占世界产量的50%,市场仍然是供不应求。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西方国家队钢铁的需求下降,中国钢铁相对过剩的现象是很正常的,完全是市场的综合反映。这一现象在执政者看来确实产能过剩,实在没有道理。以国内市场为标准衡量产能是不懂WTO的思想再现,以全球为市场就不存在过剩之说。
按照过剩理论衡量日本和德国的汽车产业早就应该倒闭了,韩国的造船业也超出了本国的需要,是世界第一大国,其国内根本就没有如此大的市场。同样衡量中国的打火机产能也早就过剩了,因为其产能已是世界的99%,中国的油画市场也早就过过剩了,然而他们却发展的非常好。进一步证明没有过剩的产能。
如果说存在过剩,也是产品过剩而不是产能过剩。中国每年出口大连的钢铁,而中国同时还是最大的钢铁进口国之一,如汽车用钢等,说明过剩的是市场不需要的品种,而不是能力问题。市场要求中国钢铁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满足自身需要。恐怕这一问题钢铁企业的老总远比执政者看得明白和清楚。这是市场内部问题的暴露和自身矛盾的具体反应。问题的症结是把所谓的过剩转移给国际市场,或假以成本优势,或假以技术优势,这才是国家和政府应该予以支持和“干预”的。
中国的经济中最大的问题是干预对市场造成的扭曲,对市场的不尊重。朱海就先生说:“今天财经的头条新闻是“央行:支持重点产业振兴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指出央行要有意识地扶持某些产业,对“产能过剩”行业要抑制。这种政策,是计划经济思维的结果,必将损害市场经济。我们要做的,就是朝着市场经济的正确方向前进,那就是放松管制,促进竞争”。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