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海尔公告其入主新西兰最大的白电企业——斐雪派克公司,海尔成为该公司最大股东,持有其20%股份。
近日,海尔集团一位高层告诉记者,2009年以来,海尔已经提出了“从制造型企业向服务型企业转型”的新战略,这意味着海尔将逐渐淡出“制造”。
据某知情人士透露,这家中国最大的家电企业是在近期的一个员工动员大会上提出上述战略的。面临着家电制造业利润越来越薄的现状,又适逢经济危机的影响,海尔“去制造化”的战略转型显得尤为引人注目。
转型之需
耐克没有一间工厂的奇迹,正成为海尔新战略的模板。而这两家企业共同的理论依据是“微笑曲线”:在研发、制造、服务这个制造型企业的生产链条中,利润高的在两头,中间部分是最能够被模仿的制造,也是利润最低的环节。
在“白色家电利润薄如刀片”的背景下,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认为,白色家电行业的竞争已不再由技术革命和产业规模的扩大来推动,故而放弃收购GE家电,并计划脱手大部分生产业务以削减成本,同时加快为客户提供服务和对市场做出反应的速度。
“海尔集团已经杀出了一条血路。”蓝哥智洋营销咨询有限公司CEO兼首席顾问、著名品牌营销专家于斐用这样一句话评价海尔今天的全球化企业规模。
海尔“制造”一度是这家公司的明确定位。海尔集团现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跨国集团,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
但业绩却并不好看。数据显示,2007年海尔集团的年营业收入为1180亿元,被联想超过200多亿元。即使是高额的营收,还不包括内部结算、合并报表等产生的关联交易。2007年海尔集团的利润总额仅为18亿元,企业利润率仅为1.5%.奥维市场咨询公司白电部门研究总监赵茂军指出,海尔一直以来的形象是“生产+销售”公司。与国际上以输出品牌和输出管理为主的跨国公司相比,尚有差距。
海尔占据的市场份额很大,但却难有更大突破。利润率偏低、遭遇严重发展瓶颈的海尔集团转型势在必行。
“去制造化”
“海尔经过多年发展,经过了名牌战略阶段、多元化战略阶段、国际化战略阶段,从2006年开始进入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于斐表示,从这样的发展路径可以看出,作为家电行业的标杆,海尔已经经过了产品经营和品牌经营的两步,而海尔品牌要融入全球大市场,第三步和第四步应该在资源经营和资本经营上下工夫。
这就要求海尔要把精力从制造规模的扩充上解脱出来,“去制造化”后进行资源整合,资本经营。譬如,吸引优秀人才、整合研发和渠道、进行产业链整合等。
于斐表示,品牌越来越大的海尔势必影响风投、私募基金等。通过吸引他们,可以强化海尔的资本经营,吸引战略投资者的加盟。
事实上,海尔集团与专业代工厂家的合作,早已有之。近日于昆山召开的“2009中国计算机产业发展峰会”上,海尔信息科技副总裁方纯松向记者透露,海尔的笔记本电脑已经全部实现了代工生产。昆山的电脑产量占全球的50%.将制造环节交给它们,成本比海尔自己做更低。
海尔电脑目前是其新型支柱产业之一。电脑业务的总部位于青岛,运营中心位于北京,而生产则基本交给了广达、富士康、合硕、宝成等台湾代工厂家。
据悉,海尔集团传统的厨房电器也已部分实现了外包,在液晶电视行业,海尔在自己制造工厂生产的前提下,还将部分产品的生产外包给台湾专业代工厂家——冠捷。
责任编辑:cpr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