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行长周小川5月15日上海陆家嘴论坛放出信贷微调的声音牵一发而动全身,市场出现了各种解读,经过连续几个月信贷疯狂之后,水龙头的微调冲击到敏感的股票市场,沪深指数本周开始深幅调整。但一位央行人士私下对《华夏时报》表示,货币政策会保持连续性、稳定性,而银监会相关人士也在媒体吹风会上一再强调,未控制信贷规模。
周小川行长认为,全球金融危机下,各国货币当局释放的流动性有可能导致泡沫,中国根据经济发展实际情况,货币政策进行动态微调是可以的。监管部门正在努力引导和保障信贷流向实体经济,将推出“贷款人受托支付”方式,因为经过检查调研发现,巨额信贷增长中潜伏着不少隐患,如票据空转、贷款集中度风险、无本贷款风险、贷款挪用风险、流入资本市场等。
“微调”可能性来源于全球潜在的通胀压力,而且连续多月25%的货币增长,似乎也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些差距;但专家认为,即使信贷放缓,也不会改变流动性宽松的情况。
调查狂飙突进的信贷流向
狂飙的信贷在为“保增长”做贡献的同时,也隐藏着不少不安因素,尤其是票据融资爆发式增长。一位接近银监会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去年11月以来,票据融资大幅增长,今年3月末增速更达到182%,而同期企业生产、批发、零售、进出口增幅都呈大幅回落态势,充分暴露出票据融资并未全部进入实体经济,票据业务存在一定程度的空转风险。
这也引起了审计署的关注。5月18日,审计署公布的第3号审计公告称:由于一些基层银行审核把关不严,一些企业利用虚假合同和发票办理票据贴现,部分贴现资金被存入银行谋取利差,而未注入到实体经济运行中。这不仅影响金融对实体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虚增了银行存贷规模,也加大了银行系统性风险。
审计指出上述问题后,公告称“有关部门和银行正在研究制定改进办法”,监管部门正在行严控风险之责。银监会日前发布《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引人注目的条款是“单笔金额超过项目总投资5%或超过500万元人民币的贷款资金支付,应采用贷款人受托支付方式”。
“贷款人受托支付”是指贷款人根据借款人的提款申请和支付委托,将贷款资金直接支付给符合合同约定用途的借款人交易对象。形成这套贷款管理模式后,信贷资金流向受到严格控制,信贷资金违规挪用现象将被有效遏制。
此时银监会发布《办法》,尤其是在4月信贷大幅下降的背景下,难免会令人产生“信贷规模要实行控制了?”的联想。但银监会相关人士在媒体吹风会上表示,《办法》没有抬高企业获得贷款的门槛,也不改变授信条件、期限、利率等要求,与贷款规模无关,此《办法》已经酝酿了两年,此时征求意见是因为时机已经成熟了。《办法》的目标之一是引导信贷流向实体经济,而不是进入虚拟经济制造泡沫。
那巨额信贷到底流向了哪里?央行在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进行了权威的披露:人民币中长期贷款主要投向基础设施行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和制造业。第一季度,主要金融机构(包括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投向基础设施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人民币中长期贷款占新增中长期贷款的比重分别为50.1%和12.4%;用于房地产业和制造业的中长期贷款占新增中长期贷款的比重分别为11.2%和7.9%。
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经过调研,认为绝大部分信贷流向了实体经济,还有部分经过票据贴现方式后“创造”成存款,还有部分流入资本市场。
货币盛宴并未结束
4月新增贷款规模仅为5918亿元,中长期新增贷款约占当月全部新增贷款的63.3%,除了庆幸信贷恢复到合理水平外,还是有些出人意料,更有些担心信贷政策变向?
但渣打银行中国研究部主管王志浩认为,4月信贷下降原因有三,企业贷款需求降低、项目资本金筹措受阻以及政府投资已经集中于今年年初启动。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