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国信贷增速一直在高位运行,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4.58万亿元,同比多增3.25万亿元,这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信贷高速增长的同时,如何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保证银行业持续健康运行,也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为有效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出指导意见,要求金融机构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方针,对重点项目、重点区域加大信贷支持的同时,全面加强信贷结构监测分析和评估,对辖区内信贷资金投放的结构、节奏和进度的动态信息,要及时把握,心中有数。
在一季度经济金融形势通报会上,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强调,银行业要坚持保增长和防风险相结合,当前与长远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切实防范信贷风险,确保稳健发展。
银监会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充分认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长期性,高度关注银行放贷冲动下的风险隐患积聚,正确处理好业务发展和风险防范的关系,防止不审慎行为。要科学把握信贷投放节奏,坚持做到信贷投放与风险管理能力、专业人员素养和经验相匹配,与客户资源、项目储备、细分市场相匹配,与客户的有效信贷需求相匹配,与资本充足情况、拨备水平和资本补充前景相匹配,保持信贷投放对经济支持的可持续性。
银行业金融机构正认真落实这一政策,在积极扩大有效投放的背景下坚持科学发展、稳健经营的方针,在合规经营、风险可控和资产质量稳定前提下加大有效信贷投放。
浦发银行上海分行负责人表示,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浦发银行上海分行认真落实国家和地方政府扩内需、保增长的决策措施,执行“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信贷投向政策,信贷投放优先支持上海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项目、政府主导的重大产业项目、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项目,支持了虹桥交通枢纽工程、城际高速公路工程、洋山深水港建设、白龙港污水处理工程等一大批重点项目,有力地保障了地方经济的平稳增长。在加大对地方经济支持力度的同时,该行进一步强化风险管理的机制建设,完善对授信业务的过程管理,通过加强风险管理队伍建设,改进风险监管手段,完善风险绩效考核,营造健康的风险文化等措施,进一步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银行业人士普遍对银行业化解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实现未来健康发展充满信心,认为当前贷款高速增长不会造成不良贷款大幅反弹。
中国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经过企业治理结构的改革,中国银行风险管理机制和能力已经与股改前大不相同。一是贷款准入更严格,对新投放的贷款严格把握条件和坚持内外审批程序,比如必须有土地、环保和国家立项等方面的保证,内部严格实行审贷分离,绝不会用放松贷款条件来扩大规模。二是在扩大规模的同时注意有保有压,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按照我国产业政策调整和产业调整振兴规划,重点支持那些代表先进生产力、未来有稳定发展方向和稳定现金流的行业龙头企业,贷款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建设、灾后重建、企业并购、企业创新等方面,具体的行业包括铁路、公路、电力、能源等;对于高污染高耗能低水平的项目,一律不贷。三是风险管理更科学,采用国际会计准则,按照科学严格的标准对减值贷款进行分类认定和计提减值准备,有效保证了减值贷款数据的可靠性和减值准备的充足性。四是监督机制更健全,董事会、独立外部审计师和内设稽核等部门加强风险管理,进行严格的监督检查,这些机制的建立,有助于中行防范信用风险,实现良性循环。
从最新的统计数据看,在贷款快速增长的情况下,银行业贷款质量继续改善。银监会统计数据表明,第一季度我国商业银行继续保持了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双下降”的态势。3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减少107.7亿元,不良贷款率下降了0.38个百分点。同时,贷款拨备覆盖率提高了7.5个百分点,达到123.9%的水平。这一切,都为银行业持续稳健运行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