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庞大经济刺激计划中,货币政策无疑担当着重要角色。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引导下,加大信贷投放,目前已初见成效,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形势比预料的好。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我国累计新增人民币贷款5.17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多增3.37万亿元,且已超过今年全年新增贷款目标下限。贷款的高速增长,体现了金融在支持经济增长方面的支持力度,同时,快速增长的贷款也派生出一些担忧。
审计署在其日前发布的关于经济刺激计划的审计报告中称,发现一些基层银行由于审核把关不严,一些企业利用虚假合同和发票办理票据贴现,部分贴现资金被存入银行谋取利差,未注入实体经济中,导致银行存贷规模被夸大。
确实,倘若大量的信贷资金不能有效进入实体经济领域,不但无法达到中央政府提出的保增长的目的,甚至可能引发更为严重的金融系统风险。因此,加强贷款管理,保障信贷资金流向国计民生的重要项目中去,在当下越发显得迫在眉睫。
对此,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影响下,信贷资金增长速度较快,说明企业融资成本比较低,比较容易从银行获得信贷资金。但是由于实体经济对未来经济预期没有出现根本性扭转,以及对未来信贷政策的不确定性预期,有些企业很可能会把从银行贷款来的钱存起来,表现在账面上就是贷款的派生性存款增长。一旦经济出现明确的复苏迹象,企业一定会将资金投入到生产领域。也就是说,经济走势一旦明朗化,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投资活动才会趋强。
有数据显示,在今年一季度新增的1.48万亿元票据融资中,未流入实体经济的占比大约在20%。对此,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对记者说:“这一数字并不是很大,说明绝大部分贷款还是到了企业手中。”但他也表示,形成这样的情况,主要是由于目前票据贴现利率与定期存款利率倒挂,部分企业并未把票据贴现所获资金投入生产经营,而是通过一些违法违规行为,造成票据业务表面上大规模增长,实际上部分资金仅在账户上空转,一旦票据链条断裂,将会产生巨大信用风险和流动风险。
事实上,央行和银监会早已注意到了这方面的问题。据记者了解,银监会已对票据贴现等业务加强了筛查,严查违规现象,任何没有贸易背景的票据贴现都在被禁止之列。
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说,央行则是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调整票据贴现率,防止票据利率倒挂,减少套利行为发生。同时,两部委还联合召开会议,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继续落实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进度,确保信贷资金进入实体经济,满足实体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
在连平看来,如何判定信贷资金是否进入实体经济,在现实中是一件比较困难和复杂的事情,至少不能简单地从银行存款增长来判断。“历史上也有年份银行存款减少,但是资金没有进入实体经济,而是进入股市或者房市。”他说,信贷快速增长,造成银行派生性存款增加是很自然的。企业贷款所得到的资金,不可能一下子全部都用完,许多企业都是按照投资进度来安排使用资金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贷款增长所带来的一部分派生性存款的增加是暂时性的。一旦经济形势明朗,企业的这笔存款立刻会放出去。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会将资金在交易过程中支付给另外一家企业,而这家企业拿到资金后,也可能会存放到银行,表现为银行存款。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