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初期,没有钱、没有地位、不被看好,甚至还要遭受白眼和排挤,但仍有不少人愿意追随丁玉章,认可他“认真、务实、为人可信”。一位学生回忆说:当时丁玉章的学生中,有个体育特招生,学习能力较弱。丁玉章一边让他跟着自己在学校学习商业自动化,一边又自己掏钱让该生同时去学驾驶—当时驾驶员是社会的热门职业之一,为的是他将来能够有一份好的工作。
丁玉章认为,将“纯正”的中国传统文化用于企业管理,可以让海鼎继续获得成功。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是古圣先贤为治理国家社会而提出的,而国家、社会和企业都是社会组织,中国传统文化当然也可以被吸纳,用于中国企业的治理。
丁玉章对权力和金钱也看得很淡。2001年他退出了总经理的位置,2003年后更是逐渐退出了公司的日常管理,而且他把自己的股份稀释到10%以下,更多的股份分给了一起创业的员工,并给未来的骨干留了数百万股。
眷眷寸进,洋洋万里
海鼎身处的IT行业,不乏一夜暴富的先例。因此在海鼎的发展过程中,来自投资者的回报压力、员工的期望,还有丁玉章本人内心的冲动,都曾经干扰过他的理性判断,也酿成了两次危机。
第一次是企业正式成立的第三年。当时海鼎年增长率达到20%~30%,但和当时呈几何级数增长的互联网企业还远不能比。“这样增长下去,何时才有奔头”,很多员工为此所困扰并陆续流失,海鼎一度面临着“红旗能扛多久”的危局。
第二次是1999年,当时海鼎获得了市场的肯定并得到了融资后,希望继续迅速做大以便上市融资,因此兼并同行、开设分公司,大量招聘新人,将一大批缺乏经验的员工提拔到中层位置。但是快速扩张的结果是服务质量的下降、客户的抱怨、若干核心员工的离职。
市场有时候看上去很美。前有诱惑,后有众人推,此时管理者往往会失去冷静的判断,忽视内部资源和能力的约束,追求高速增长。丁玉章认为,作为企业管理者,一定要学会抵制这些诱惑,控制企业发展的节奏和速度,必要时踩刹车。
在1999年的危机后,丁玉章提出了“战略减速”的概念,有意控制增长势头。2001年3月,海鼎停止了当年的市场开拓业务,2002年初,海鼎再度喊停市场份额拓展。此后3年,丁玉章将大量的精力放在了企业内部流程的改造和文化的建设上。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