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我们离开了IT行业,却将IT精神一以贯之,在不自觉中,公司的发展沾染了不少IT“习气”。也正因如此,在行业的平面竞争中,才能比传统经营者更胜一筹。
文 | 季琦
IT产业曾经是美国乃至全球20世纪90年代的闪光点和经济增长点。中国近年快速成长起来的企业,其创立者也大多是从IT行业摸爬滚打出来的,新浪的王志东、网易的丁磊、腾讯的马化腾、巨人的史玉柱、百度的李彦宏等。乃至经济型酒店领域里旗帜鲜明的几家——汉庭、如家和7天,也跟IT脱不了干系。
实际上,“IT精神打造传统服务业”是老调新弹。我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这个概念还是2006年在交大安泰管理学院,但实际操作可以追溯至1999年。
当年我跟梁建章都是标准的IT人,一个猛子扎进互联网的浪潮。当时感觉自己所从事的行业跟鼓捣一般的生意不一样,是在做高科技,既时髦又热门,因此也没有动过离开这个行业的念头。但是随着摊子越铺越大,对这个行业了解得越深,才发现我们所做的并不新潮,反而非常传统。携程在本质上就是一家旅行社,负责订宾馆和机票;如家和汉庭归根结底也是在做住宿的生意,但是我们好像又不同于那些传统经营者。相对于他们而言,在一定程度上,我们还是“外行”。
这源于尽管我们离开了IT行业,却将IT精神一以贯之,在不自觉中,公司的发展沾染了不少IT“习气”。也正因如此,在行业的平面竞争中,才能比传统经营者更胜一筹。
快互联网时代的金科玉律是“快鱼吃慢鱼”,这显然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大鱼吃小鱼”。而这一切和著名的摩尔定律有关:芯片的性能每隔18个月提高一倍,价格却相应地下降一半。硬件提速快,相应的产品升级迅速,新的机型不断推出;与之相匹配的软件也是如此,不断地推陈出新。这就要求企业创业者和管理者能够迅速地建立公司,确立盈利模型;还要在短时间内超越对手,实现融资上市等。因此,IT人习惯了高速运转,习惯了快。
然而把握好速度与质量的平衡是最难的。我的意见是,高速发展时期,牺牲部分质量是必要的。就像林彪打仗时所实行的“三三制”,为了实现战略目的和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建制松乱不要紧,只要做到行散神不散。我曾经反复提到创业初期的“85理论”:在资源(人才、金钱、时间)紧张的情况下,不追求100分,达到85分即可,速度是关键!转眼工夫要把商业模型呈现出来,一声令下就能迅速抢到市场制高点,短时间内拿到资本,而后再回头修补那些没有做好的15分。
学习能力强
IT行业更新换代的速度不可估量,即使在里面披荆斩棘数年有余,稍稍离开一两年重返其中,都会有转向的感觉。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超强的学习能力。如同计算机软硬件的更新一样,不定期地对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行升级。除此以外,如果你具备拓展新领域、新行业的能力,会在这个行业立足更深更久。因为计算机技术并不是单纯的软硬件技术,还牵涉到通讯、网络协议、数据库技术等关联专业。不仅如此,允许你把它们摸透搞明白的时间只有两到三个月。
而你一旦能从IT行业里脱颖而出,从事其他专业就不再话下了。我可以非常自信地说,3个月之内,我就可以粗略掌握任何一个行业的要领精髓,如果要求创业、组建团队我也毫不畏惧。
创新精神
豹子在丛林中以速度著称,而它要想于万兽中谋得生存的权利,唯有进攻。IT企业也是如此。创业型公司要想存活,唯有提供创造性的技术或方法。在IT行业,每隔三至五年,80%以上的公司遭受淘汰是很正常的事情。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存的资格。那些曾经红极一时的公司,无论当年怎样叱咤风云,一旦退出历史舞台便鲜有人记得,更不要说问津了。像Novel、Sun、Lotes、Netscape、3Com、SGI⋯⋯IBM曾经因为大量PC公司的涌入而一度陷入危机;Yahoo因为Google而衰败;微软也受到Google、Apple等公司的挑战,身处这个行业,几乎每日都要如履薄冰。
因为你身后的每个企业,甚至每个人,每天都在围绕创新绞尽脑汁。创新就是这个行业的生存法则。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