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经济最为活跃的温州,政府和企业却都在忙于将品牌“集体化”。
政府认为能够打出温州的区域品牌,企业则看中了低成本的渠道拓展方式。温州企业在获得共同繁荣机会的同时,也承担了一损俱损的风险。
逼出来的渠道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温州企业在国内基本没有完善的销售渠道的弊端暴露无遗。
长期依赖外贸的温州企业,尤其是服装和制鞋企业遭遇了出乎意料的寒冬。
温州的一些商会和协会负责人看到,温州商人发现商机的能力是一流的,但把商机做成大生意的企业却很少。即使像奥康这样的温州企业,虽然有自己的终端销售渠道,但终究不能形成规模效应。
于是,温州市政府开始为温州企业寻找渠道而四处牵线。
温州商人胡时俊想了一个妙招:愿意把自己开发的天津麦购时代广场的一部分,给温州品牌提供自有渠道,即把该商场首期规划出约半个楼层5000多平方米的位置,在相对集中的区域,集中展示温州品牌。在天津,该商场的市场定位是中档偏高,位于天津市中心城区,营业面积达6.5万平方米。
胡时俊在天津麦购时代广场的做法,给了温州服装和鞋业协会很大的启发。温州商人在全国各地不乏商业地产的开发者,如果整合温州商人在温州以外的销售网络,建立一种联合营销的模式,是不是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困扰温州商品的销售渠道问题?
温州市服装商会会长郑晨爱回忆,早在2006年,温州鞋、服行业便出现品牌抱团销售的呼声,但那时并未引起足够关注。而如今,当全球金融危机波及温州,外销乏力,拉动内需迫在眉睫之时,温州企业界再提出类似的想法,就应者云集了。
于是一个大胆的联合销售想法——“温州名购”在企业和商会之间形成时,政府与企业一拍即合。温州市经贸委主任姜增尧认为,“温州名购”能够帮助企业扩大销售,打响温州制造区域品牌,这和政府的想法高度一致。因此,政府担当起了前期的组织者。
民企“集体化”
事实上,商会这样的提议显然切中了政府的要害,从2003年以来,温州在浙江的城市发展竞争中就已经开始处于劣势了,每年的GDP增速都基本徘徊在最后几名。不甘落后的温州市政府一直在寻求突围之道。在寻求突围的道路上,温州市政府越来越清楚要实现温州经济率先突围,实现主体仍然是企业,没有企业的率先突围,率先行动,就不可能有温州经济的率先突围。
但问题是,温州本地资源短缺、人才缺乏和产品质量低等现状让温州市政府屡屡没有找到合适的突围方法,也因为这些局限性,这几年温州企业和商人纷纷在外投资,温州市政府一直希望能够盘活温州商人和温州产品在温州以外的影响力。
而巧合的是,近年许多温州人在全国众多城市开发商贸城、步行街,这成了“温州名购”的绝佳平台。
在发展“温州名购”这个渠道上,政府不仅出面搭桥牵线,同时在市场考察以及门店装修中,也大方地掏了腰包。温州市政府将对每“攻”下一个大商场的“温州名品购物中心”以200万元的推广、宣传经费,并给每家入驻的企业补助5万元的专店专柜装修费。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