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国际化,背负太多期望,也面对太多质疑。领军人物杨元庆身上的压力可想而知。早在2005年,杨元庆举家迁往美国罗利。与热闹的中国北京相比,“橡树之城”罗利分散化、沉郁、中餐乏善可陈。就是在这里,杨元庆开始了长达五年的学习。
五年的学习期,对杨元庆是漫长的磨炼。在罗利有一个名叫morrisville的镇上,三年前,三幢新的建筑物竣工。这儿是联想新的美国总部,杨元庆和他的同事们从IBM员区搬到了这里。建筑物周边,没有任何大型商业、娱乐场所,只有绿地、森林、木质电线杆。
杨元庆蜇居罗利学习的这五年内,联想国际化征程遇到重大危机。2008/2009财年,联想爆出2.26亿美元巨亏。这是联想有史以来最大的亏损。杨元庆形容说:站到了悬崖边上!联想进行了并购以来的管理层大变革,柳传志出任董事长,杨元庆由董事长改任CEO。
红旗还能扛多久?“杨柳配”能否扭转这一惨淡局面?质疑声音越来越强。
组织架构调整半年之后,联想的情况正在逐步好转。2009/2010财年第一季度,联想实现税前溢利,11月4日发布的第二季度业绩显示,联想实现净利润5300万美元。更大的变化是,联想PC营收占全球营收达8.9%,达到并购以来新高。
数据只是表象,更重要的是,组织架构调整后,联想战略更加清晰,执行力更强。
杨元庆说,联想的胜利,是企业文化选择的胜利。并购以来一直在东方与西方文化,老联想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之间犹豫,现在联想站在新高度看待企业文化的选择:搁置冲突,选择更能赢得市场,赢得客户,战胜对手的企业文化。
历时四年,联想明确了一点,在中国成功的联想,根在中国,魂在中国,中国魂联想的过去成功的基因,也是谋划未来的原点。
动荡与摇摆
联想过去九年可分为两个阶段,前四年,充满动荡与摇摆;后五年,充满矛盾与冲突。
2000年4月,联想分拆为联想电脑和联想神州数码两家子公司,分别由杨元庆和郭为掌控。2001年3月,联想集团正式宣布神州数码分拆上市。当时,联想销售不足200亿元,杨元庆却制定了宏伟的目标,以3年为期,联想要实现营收500亿元。
与当时的许多企业一样,联想还制定了进入世界500强的日程表。
为了寻求新的市场空间,杨元庆实施多元化策略,进军打印机、数码相机、移动存储等消费电子产品领域,进军手机、服务器领域,收购汉普、中望、智软进军IT服务。同时入股赢时通,成立立新东方在线,与AOL合作推出fm365,进入后来饱受争议的互联网领域。
多元化实验均遭失败,联想2003/2004财年暴出巨额亏损。
2004年,杨元庆放弃了多元化策略,上述业务或被出售。不断地选择与放弃,这段时间成为联想的动荡年代。
与多元化同时进行的是联想的国际化。2003年初,联想高调换标,由“Legend”更名为“Lenovo”,因为Legend在海外已被注册,联想需要新的名称。多元化实验失败后,联想国际化提速。2004年初,以8000万美元成为奥运会TOP赞助商,年底收购IBM的PC业务。
这一国际化路径是柳传志“踏上一步,踩实了,再踏上一步,再踩实,当确认脚下是坚实的黄土地以后,撒腿就跑”再一次诠释。按照柳的规划,解决商标问题,增长空间等问题后收购IBM,2008年北京奥运会实现品牌再造,然后撤腿就跑。
韩国三星就是借助1988年汉城奥运会成功国际化,这在当时看来似乎是一完美的路径。随之而来的,却是矛盾与冲突。
杨元庆回忆,并购之后,未来变得那么不可预知:员工和客户可能流失,品牌的风险、利润可能会大幅下降,现金流可能会断裂。在中国联想处处受宠,并购之后,环境骤然变化,挑剔的媒体,敌意的西方意识形态,国际化的董事会,亟待注入士气与明确方向的员工。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