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美国政府决定采购联想电脑,却受到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的质疑。奥运会原本最具确定性,但当奥运火炬在全球传递的时候,却受到极少数政治异见者的抵制。火炬全球传递路线更改,奥运营销大打折扣。
经济大环境的变化同样出乎联想的意料之外。2007年,全球步入经济危机,联想海外业务主要为原IBM的大客户业务,属关系型业务。关系型业务属经济危机的重灾区,企业在经济危机中需要开源节流,IT开支的节省首先被想到。
冲突与矛盾
外部的艰难带来了内部的冲突,特别原IBM文化与联想文化,创业者文化与职业经理人文化之间的冲突。
IBM是全球PC业的鼻祖,联想并购IBM之后,一切按惯性运转,固有的傲慢基因被传承。傲慢基因的一个表现即是“慢”。客户一个订单涉及到不同的零配件需求,这些需求会按既定流程提到产品部门,采购部门和质量部门,以确定采购周期与生产周期,最终给客户答复交货时间。
来自中国的高管奇怪发现:整个过程没有固定的流程,耗时漫长,没有确定的截止点,也找不到谁来承担责任。最终的结果是:从销售到产品,到供应链的各个环节,都认为自己尽了本职工作,结果却是客户不能按期拿到产品。
IBM的产品配置清单很长,超过2万个型号。中国高管调查发现,如果满足90%的客户需求,只需要90个型号,满足99%的客户,也只需要720个型号。杨元庆说:其实大部分订单没有任何客户订购。产生的原因是销售人员允许客户提任何要求,并提供定制化生产。
原来的IBM PC业务接受客户的任何价格,即使客户的订购价格低于成本,也寄希望于未来客户购买更自己产品,以未来收益弥补当下的损失。IBM或许能做到这一点,IBM经营PC业务时,采取的是PC硬件捆绑IBM服务与软件的做法,PC的损失可以通过服务与软件弥补。
联想的做法却完全不一样,产品周期采取项目经理负责制,从开始到结束,从前端到后端,都由项目经理统筹。不管这个项目经理职位有多低,所有环节都得把信息传递给他。而在IBM是平行架构,谁的职位都一样,谁都不买别人的账。
在产品型号上,联想只向零配件厂商提供确定销售、生产的型号。这既降低了联想的压力,也降低了上游厂商的压力。在成本方面,联想有一个“成本线”的概念,低于成本线的,对利润影响很大的,联想会考虑放弃交易。
联想生存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里,主张快速学习与主动变革,主张持续改革与流程优化。但IBM背负着历史传承的光荣,少有变革的动力。沃德任CEO的时候,杨元庆一直强调把中国的“双模式”,即交易型业务与关系型业务模式复制到全球,却总是雷声大雨点小。
创业者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冲突也不可避免,沃德未能完整地执行杨元庆的“双模式”复制,继任者CEO阿梅里奥则未能处理好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之间的关系。阿梅里奥的做法是毛巾拧水,削减成本和费用,比如裁员,满足利润增长的要求。
经济危机前,联想国际化看上去很美,财报一直不错。但这只是表面现象。经济危机到来时,矛盾与冲突全部暴露。
联想“共识”
杨元庆说:经济危机是试金石,感谢经济危机,让联想发现了问题。他认为,经济危机会终结联想的矛盾与冲突。
PC市场的重心迅速向消费市场倾斜,巴西、俄罗斯、印度、东南亚等新兴市场成为与美国、欧洲、新的PC消费增长引擎。经济危机到来,竞争对手,特别是宏碁在消费类市场、新兴市场斩获颇丰,前两任CEO过于注重短期业绩让联想在新的机遇面前变得被动。
年初,柳传志复出任董事长,杨元庆任CEO,由幕后走向前台。杨元庆与柳传志的一致意见是:联想在战略上并不存在问题,但在执行上有问题,执行问题,除了原来的公司领导人的个人原因外,还与公司组织架构有关,公司组织架构不匹配公司战略与业务模式。
联想公司的战略即两个拳头战略:“左拳”保护头部与心脏,包括保护住联想在中国的领导地位,最大化其市场份额与盈利能力,在成熟市场实现止血。“右拳”用来出击,在新兴市场和成熟市场的消费类业务大力投资,在这快速增长的市场赢得市场份额,销售的增长。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