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记者娜奥米·克莱恩10年前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郊区遇见一位替IBM拼组CD-ROM槽的17岁女孩。克莱恩吃惊地对这位女孩说,你这么年轻就可以胜任高科技的工作,真是让人印象深刻。直到今天,女孩的回答仍然让克莱恩难忘,女孩告诉她:“我们制造电脑,但不知道如何使用电脑。”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跨国品牌伴随着新一轮经济繁荣期和全球化进程,依靠出色的营销赚得滚滚利润。现在,品牌无处不在,几乎成为国际语言,在许多地方比英文还更为人所知。
品牌包围下的公众与知识分子愈来愈群疑满腹,他们开始关注品牌背后的劳工生存、环境污染、不道德交易等问题,逐渐揭开了跨国公司头上的一块块黑色面纱。从那时起,明星品牌就成为反企业群落审查与检视的主要目标,这让强硬的跨国公司们遭遇到了新挑战。
营销为王
今天的多数年轻人都无法抵御跨国公司的营销与宣传攻势,前仆后继投入品牌的怀抱。毕竟,要了解那些被商业媒体奉为偶像的跨国品牌的真面目,深刻理解背后的逻辑脉络,对大多数人而言是个难题。
不过,真相的获得也并非不可能。经过多年调查及对社会趋势的研究,娜奥米·克莱恩出版的《NO LOGO:颠覆全球品牌统治》一书就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其对跨国品牌崛起背后各种肮脏行经的揭露和对全球化的批判,让人们看到了品牌的另一面。
以汽车行业为例。1914年1月5日,亨利·福特将工人的最低日薪提高到5美元,远高于2美元的行业平均水准,从而开创了一个制造业繁荣的大时代。从那时起的半个多世纪时间里,西方国家诞生的一批现代意义上的企业,都将产品制造作核心,通过大规模制造精良产品占领市场,同时负责任地为员工提供就业岗位与充足的薪资福利。美国三大汽车公司是其中的标志性角色。
到了20世纪80年代,同质化制造商们逐渐意识到过剩经济中品牌与广告的巨大作用,广告开始铺天盖地侵入人们的公共空间。它们也认识到拥有巨大的制造工厂未必是未来的成功之道,过于笨重的躯体反而会拖累公司。前耐克公司CEO奈特就曾表示,制作东西再也没有任何价值可言,价值的出现要靠精心的研究、创新及营销。
世纪之交的新一轮全球化热潮加速了一个重制造时代的远去,明星跨国公司在全球扩展市场、塑造品牌,同时深入第三世界的贫穷国家,搜寻成本更低的工厂。它们找到了一条“星光大道”:把生产责任剥离给贫困地区的承包商,不再担负拥有和管理工厂,并雇佣大批劳工的责任,把自己定位于营销与品牌塑造。
游戏规则从此改变了,生产过程及生产者相对贬值,品牌霸占了所有的附加值。 这一策略使得跨国公司们获利滚滚,却也在贫穷国家建立了无数“血汗工厂(专题)”,无数名牌、高科技产品的生产从发达国家迁移到许多最贫困的地区,一群超低工资、没有福利、经常遭受体罚、生产环境恶劣的工人生产着世界上许多最著名的品牌。
无从谈起的繁荣
当品牌上升为生活方式、态度与价值观,整个世界都掀起了品牌狂热。定位于青少年市场、打造品牌、生产外包是跨国品牌的三把利剑,所向披靡。
结果,人们逐渐发现,在产业国际转移过程中,跨国企业的生产过程逐渐退回到19世纪的剥削水平,血汗工厂开始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在许多贫困国家,生产承包者相互竞价,把价钱压到最低,在转包链最末端的工人成为最悲惨的群体,他们没有成为失去工作的西方工人的真正的继承者,而仅仅是后者的廉价替代。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