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
城镇化不等于城市发展
如果只是让原来城市中这些人的生活变得更好,那不叫城镇化,那只能算是城市发展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刘砚青|北京报道
城镇化≠城市发展
在樊纲看来,城市化不仅意味着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更应该强调人的问题。“什么叫新型城镇化?它就是更重视人的问题。本质上是把那些非城市人转化为城市人的过程。如果只是让原来城市中这些人的生活变得更好,那不叫城市化,那只能算是城市发展。”
曾经有人用“乘电梯心理”来形容不同人面对城镇化时的不同心态。电梯是高层建筑的公共服务工具,理论上应该是对所有人开放的,但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先上了电梯的人一定不希望更多的人进入电梯。因为人越多越会增加拥挤度和楼层停靠次数。
要解决“乘电梯心理”,樊纲认为,除了城市人要改变自身心态之外,政府也要创造出一个大家各得其所的环境。“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经历了城市化进程,各个国家百分之八九十的人最终都进入城市工作。在发达国家,农民只占全部劳动力的2%~3%,而我们国家的农民却占到了劳动力的百分之三四十。想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媒体要做好教育宣传工作,另一方面政府的政策本身也要跟上。”
他反复强调:“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包容外来者的制度环境,为外来者提供安居乐业的生存环境。”
樊纲对记者表示:“这里的安居乐业,不是说马上让外来者住进高楼大厦,而是让他们在城市中可以享受到与其收入相匹配的生存条件。
“现在有很多城市都忙着拆除城中村和城边村,其实我倒认为,城中村和城边村是应该保留的。”在樊纲看来,这些地方对于富裕阶层来讲可能环境稍差,但是对于低收入阶层和那些刚刚进城的农民来说,至少可以作为一个过渡住所。
“随着未来收入增长,他们可以租到甚至买到更好的房子,逐步调整过渡。如果你把这些城中村全都拆掉,让这些人无处可住,他们必然会越住越远,甚至无法再进城打工。”樊纲指出,政府应该统筹考虑,要学会用新眼光审视问题。
城镇化要顺应经济规律
谈到不同地区的城镇化发展与定位,樊纲认为,各级政府应该对自己所在城市和地区有一个清醒的判断,分析现状后再作决策,盲目投入建设只会导致金融泡沫的出现。“城市和地区要认清自己有没有实现就业增长的可能性。如果这个地区位置偏远,交通不便,不适合制造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那么就应该把人都送到别的地方去就业。如果硬要在这里搞大城市建设,建高楼大厦,最后只会把城市变成鬼城,贷款还不上,最终导致金融泡沫出现。”
樊纲表示:“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发展方向会随着自然经济的规律而变化。那些有经济发展潜力、能够实现创业、创造税收的地区,将来的人口一定会有增长,这个城市一定会逐步做大。这是一个市场选择的过程。”
“现在每一级具有行政权力的政府都想把自己搞成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但是这个地区真的有这个增长潜力吗?真的能还得起这个债吗?”樊纲认为,中国的很多城市或地区如果定位准确,完全可以把自己建成一个精品小城。“虽然现在看起来你这里的人口少了,但是只要建设得好,收入也会提高。尤其对于人均收入来说,分子变大,分母变小,照样会把外面的人吸引过来。”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