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促进会动态 | 理事展示 | 大型专题 | 活动展示 | 独家访谈 | 入会指南 | 企业家心语 | 宏观阅读 | 专家论道 | 经济新闻 | 环渤海财经
    在现实生活中,你和谁在一起的确很重要,甚至能改变你生活的轨迹,决定你的人生成...[详细]
与狼成狼,与猪成猪!
    中国是一个爱吃的国家,很多事情都是在酒桌上谈成的,很多怨恨也是在酒桌上产生的...[详细]
请客吃饭,不懂这些等于白请!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他们也许貌不惊人,也许才不出众,却在无形中有着一股别样...[详细]
让人舒服,是顶级的人格魅力
    从古至今,鸡蛋始终都是人们餐桌上的常客,几乎每天都离不开它。不过,虽然吃了好...[详细]
早晨吃鸡蛋对身体是好还是坏?万万没想到!
    一个不懂得为亲人让步,为朋友让步,为爱人让步,合作伙伴让步的人,是缺乏胸襟的...[详细]
让步
 
汾酒开发产品乱象被曝光 中国酒魂或存隐忧
来源:中国新闻网 更新时间:2013/2/20 17:28:51   
>> 相关新闻链接
·五省联动逐鹿“中原” ·苏宁“去电器化”更名苏宁云商 零售业迎战国时代
·茅台五粮液因价格垄断被罚4.49亿 ·礼品经济恐令现代农业误入歧途
·河北省保费收入去年逾760亿 风险得到有效防范 ·京津冀陆海空酿合作新局
·汾酒品牌乱象调查:百亿收入开发商贡献四成 ·揭秘钻石价格坑爹潜规则 万元钻戒成本三千
·“家庭农场”有望提升中国农业经营规模化 ·45亿撬不动广电网整合

  

汾酒开发产品乱象被曝光中国酒魂或存隐忧

  中新网2月20日电 (财经频道 黄楠) 近日有媒体报道汾酒集团百亿元销售收入中,近40%来自开发商的160多款“开发”产品,同时还存在同款产品终端价差较大等问题。有分析人士担心,过度追求所谓的“业绩”,过度扩张势必带来品牌与渠道隐忧。中新网财经频道就此问题致电汾酒集团市场部相关负责人,但截至发稿时仍未得到任何回应。

  40%销售额源自“开发”产品?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2012年11月6日,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汾酒集团)销售收入已破百亿元,达到100.18亿元,提前3年完成了“十二五”确定的百亿目标。引人注目的业绩背后,同款产品终端价格差价却达上百元,更令人惊讶的是百亿元销售收入中近40%的销售额来源于开发商的160多款“开发”产品。

  所谓“开发”产品,即是由汾酒集团方面授权一部分有资金、有资源的个人或公司,自行设计酒瓶和外包装,由汾酒公司灌装之后,再由被授权方进行专有销售的产品。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汾酒的产品线丰富,不同的瓶子、不同的包装,都有可能是一个开发商开发买断的产品,难辨真假。

  对此,分析人士看法不一。有分析指出,过度追求所谓的“业绩”,过度扩张势必带来品牌与渠道隐忧。也有分析认为,价差属于正常市场行为,渠道、区域、规模都影响价格;产品品类多和开发商多也属于正常,品牌输出是全球性经济现象。

  中新网财经频道就此问题致电汾酒集团市场部相关负责人,但电话均无人接听,截至发稿时,仍未得到任何回复。中新网财经频道将继续关注事件进展。

  炮轰茅台虚假宣传

  自2009年,汾酒集团董事长李秋喜提出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目标以来,汾酒宣传攻势渐强,与“国酒”茅台的“口水战”也愈演愈烈。据《京华时报[微博]》报道,2010年,李秋喜公开指责茅台一直宣传的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获得金奖是虚假宣传,2011年,针对茅台自称国宴用酒的宣传,李秋喜再次指出:汾酒才是62年前共和国第一国宴的首款用酒。

  2012年7月,贵州茅台(177.90,-0.02,-0.01%)申请“国酒”商标,遭到汾酒第一个公开强烈反对并提交异议书。同时,在央视等媒体的广告中,也突出其“中国酒魂”、“国酒之源”的宣传。

  在12月22日的“‘四大名酒荣耀60’—名酒价值与中华文明”高峰论坛上,茅台董事长袁仁国仍以“国酒茅台”自称。而同台“竞技”的李秋喜则称,汾酒创造了中国白酒业多项第一,成立了白酒业第一家股份制企业,注册了白酒业第一枚商标,建立了中国白酒业第一个品牌体系,成为中国白酒业第一家上司公司,汾酒是全国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的国宴用酒。

  召回过迟遭质疑

  在高调宣传的背后,汾酒旗下产品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据《羊城晚报》报道,2012年6月间,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曾在其销售公司内部通知召回该企业于2012年3、4月生产并流入山西市场的53度“黄盖汾酒”,召回原因是上述两个月内生产的黄盖汾内有黑色漂浮物。

  但也有另一种说法称,上述产品只是在更换新的塑料瓶盖生产线时,操作不慎导致瓶盖松动,该公司在顾客反映有泄漏的情况后宣布召回。报道此事的媒体表示,召回后上述产品在山西市场依然可以购得。

  《济南日报》评论指出,召回原因让人糊里糊涂,但对于这次事件,可以确定的是,召回发生在6月初,涉及的产品是3、4月期间生产。换句话说,事发三个月后,公司才采取行动召回;而召回发生两个月,公众才知道这个消息。“3+2”的滞后,不仅损害了公众知情权,也令“中国酒魂”陷入信誉危机(中新网财经频道)

 

 

 



责任编辑:cprpu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河北省企业风险防范促进会 版权所有 冀ICP备11028489号 公安备案13010202001484号
Copyright2000-2012 邮件:hebcpr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