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全球资源为我所用
网易财经:您讲了很多实际的中小企业融资的办法,在金融风暴的前提下,中国企业国际化有哪些机会?对于中国企业纷纷抄底海外的现象您是如何看待的?
周建华:国际化的问题是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从早年中石油的收购到近期收购悍马品牌等一系列事件来看,金融危机给中国企业最大的启示就是,五百强并不那么可怕,原来大家仰望着西方,一些我们认为先进的技术、品牌、策略、方式、管理,并不是我们想象得那么强大,世界五百强也可以在一夜之间倒下,原来被我们仰慕的非常好的投资银行,一夜之间就倒下了,所以(金融危机)给中国企业最大的启示就是,他们不是那么强,我们不是那么弱,只要我们有创新的眼光、全球的视野,一定能找到新的机会。
我认为中国企业一定要具有一种理念,全球资金、技术、品牌、人才、渠道,应该开放式地视为我们公司的资源,为我所用。早年有些企业去整体收购西方一些夕阳产业的企业,比如彩电,最后发现人员整合、文化整合成本非常高。中国企业应该更聪明,这也是我们的巧实例主义理论所提倡的,缺什么就要什么,缺人才就去挖西方的人才,第一年成本高点没关系,学会了,第二年成本就可以降下来,如果缺技术,完全可以去收购一些技术,或者和西方中小技术公司合作,因为西方的产业链十分完善,很多大公司的技术也是来源于中小企业。如果缺品牌,那么就可以用现在悍马的案例,把他们的品牌买过来,因为在现在的环境下,大家对于品牌的认可度还是比较高的,一定要讨巧,而不是背包袱。从这期杂志中我们找到了一个案例,一个做视频设备的企业,后来把国际上一个叫富可视的企业(收购了),最开始是跟他们的渠道合作,只收购渠道这部分,通过合作熟悉以后,再收购他们的品牌。一步步来,不要着急。
现在中国有很多企业走出去,欧美市场不行了,就可以去世界上其他一些市场,我记得有一个很好的案例“好孩子集团”,他们的OEM做得很好,但国外渠道商必须给我们推双品牌,把自己的品牌和他们的品牌贴在一起,联合品牌,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我们的品牌也成为了知名品牌后,就可以独立单飞。原来他们也是靠低价优质产品打入欧美市场的,现在他们的实力强了,水平也高了,就可以推出高端品牌。我认为中国企业可以采取一些巧实例主义的办法来一步步实现国际化,而不是一下子蛇吞象,这样很有可能造成“消化不良”。
网易财经:周主编谈了这么多,最后能否请您总结一下“巧实力”包含哪些重要因素和内容?企业打造巧实力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周建华:巧实力是从产品、渠道、供应链、融资一直到国际合作,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在经济危机的阶段下,可以把一些繁琐的、对消费者没有用的功能去掉,把价格降下来、成本降下来,利润不变,但现在经济企稳回升,也一定要抓住机会,时刻关注经济向好时消费者新的需求,所以“新简单主义”是我们的重要内容。
第二就是“渠道创新”,刚才讲到外贸企业回到中国后进不去传统渠道,产品又不适合国内市场,所以他们可以通过渠道的创新(挖掘价值),一些传统巨头,比如美的、海尔,也要进行更多渠道的创新,因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网上买东西了。
第三就是供应链一体化运作,在金融危机到来后,海尔会跟下游终端和上游宝钢这样的企业进行IT系统的对接,需要多少钢材,原来是通过打电话发传真告诉宝钢,现在不是了,通过连接信息系统,宝钢可以直接在信息系统里看到海尔需要的钢材,这样宝钢就可以开始做采购。这是供应链的整合。
还有就是“抱团取暖”,企业没品牌、没资金、没人才、没实力,但我们有发展前景很好的生意,那么就可以“抱团取暖”,五个企业分散在五个企业中,大家抱团起来共享市场、共享技术、共享人才、共享营销产品,抱团取暖也是巧实例的方式。
刚才讲到了开拓新的市场,我们注意到中国所谓的新市场应该是两个概念,内需市场和国际新兴市场,我们注意到很多跨国公司原来在中国只是通过代理商进来的,现在中国的经济率先反转,机会很好,他们要来中国抢市场,所以中国要做国际化,一定不要放弃家里的市场,但光靠家里的市场还不够,虽然外贸在下滑,但世界经济总会好起来的,还有很多经济没有下滑的新兴市场也有很好的机会。外贸内贸两条腿一起抓,也是巧实例的重要策略。
最后就是刚才谈到的国际化,我们一定要讨巧,不要蛇吞象导致消化不良,我们要有全球视野,缺什么就拿什么。
总结来说,我认为现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到这个阶段,是大落再大起,全球都在看中国,9月5日我们要在中国大饭店举行中国CEO年会,讨论的重要主题就是“中国式机会——后危机时代的管理变革”,《经理人》第十期杂志也会出一个特刊“新模式,后危机时代的管理变革”,那期杂志届时将会从更高的层面、更广的视野探讨如何在后危机时代抓住中国式机会,通过管理的变革来实现,我们会访问很多顶级企业家,让他们反思这轮经济危机后中国的发展模式、领导力模式,包括对经济周期和反周期的产业认识,使他们从思维、理念上把改革30年高速增长时一些不适用的东西去掉,重新出发,这是“轻思维”。
第二,中国一定要通过轻松的办法在全球确立某几个行业的竞争优势,我们注意到,在“后危机时代”,国家放下了7万亿的信贷,很多企业做实业都不赚钱了,就去炒股,使股价的市盈率高得吓人,把楼价炒得老百姓一辈子都买不起,这是不正常的,我们应该把资源投入到中国未来在全球确立竞争优势的五到七个产业中。日本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日本的产品在五六十年代和今天的中国差不多,前两天我见到一个希腊的朋友,我问他对中国产品的印象怎么样,他们说“价格很低,但产品的质量……”笑一笑,最后不好意思地说“太差了。”中国现在应当对炒房、炒地的现象进行调整,把资金投入到未来能在全球产生竞争优势的行业中去,如果中国通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不能产生几个在全球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不能形成几十家在全球具有影响力、辐射力的企业,而是仅靠炒房地产,中国经济肯定是没有前途的。
讲一个有趣的例子,为什么资本主义没能在明朝、清朝发展起来呢?我注意到了一个现象,我们国家有钱的人都是地主,有钱就去买地、买宅子,这和今天中国的富豪有钱就去炒楼的行为是很相象的,如果我们重复历史的教训,有了钱就当大地主,盖大庄园,结果就是几百年过去我们依然没有发展起先进的工业、先进的信息产业、新能源以及绿色汽车等新兴行业,这一点尤其值得国家政策、相关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实体经济的注意。
网易财经:您谈到的这一点也是一个目光长远的问题,目光长远的企业可能会看到更远的未来,目光短浅的企业可能会拿一时的热钱来炒作,暂时扩大自己的经济实力。谢谢周主编今天给我们总结了这么多巧实例的观点,祝中国企业走出危机,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走向国际。谢谢大家。
周建华:好,再见。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