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促进会动态 | 理事展示 | 大型专题 | 活动展示 | 独家访谈 | 入会指南 | 企业家心语 | 宏观阅读 | 专家论道 | 经济新闻 | 环渤海财经
    在现实生活中,你和谁在一起的确很重要,甚至能改变你生活的轨迹,决定你的人生成...[详细]
与狼成狼,与猪成猪!
    中国是一个爱吃的国家,很多事情都是在酒桌上谈成的,很多怨恨也是在酒桌上产生的...[详细]
请客吃饭,不懂这些等于白请!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他们也许貌不惊人,也许才不出众,却在无形中有着一股别样...[详细]
让人舒服,是顶级的人格魅力
    从古至今,鸡蛋始终都是人们餐桌上的常客,几乎每天都离不开它。不过,虽然吃了好...[详细]
早晨吃鸡蛋对身体是好还是坏?万万没想到!
    一个不懂得为亲人让步,为朋友让步,为爱人让步,合作伙伴让步的人,是缺乏胸襟的...[详细]
让步
 
真正 "有机食品"离我们有多远?
来源:半月谈网 更新时间:2011/10/19 18:53:45   
>> 相关新闻链接
·中国铁路最早地界桩唐山出土 ·企业主"跑路"风潮蔓延到江苏 江苏已接连曝出多起
·河北部分农村撂荒耕地弃种小麦现象调查 ·国际名牌为何在中国常耍“大牌”?
·收费公路年进千亿仍债台高筑 ·河北武安弘扬万年磁山文化 促进调结构转方式
·财政部点名的10家涉逃税的房地产企业名单 ·2011福布斯榜单公布 广州蝉联内地最佳商业城市
·河北70%长城出现坍塌 私采滥挖致损毁严重 ·刘远举:淘宝小商家“暴动事件” 为哪般?
 网上舆情要览:食品安全无小事。食品万万不能成也“有机”,败也“有机”。“有机食品”变脸“投机食品”,消费者经济“伤不起”,健康也“伤不起”,食品安全更是“伤不起”。

  要让“有机食品”真正成为无污染天然食品,消费者放心满意食品。一要,严控“有机食品”准入门槛,“有机认证”首先要“有机”;二要,对“有机食品”实行验证制,定期对“有机食品”检验,一旦发现名不符实,立即注销驱逐出去;三要,加大打假力度,对“有机食品”视为“投机食品” 者,要重处重罚,决不心慈手软。

  新闻背景:

  一盒100克的白菜苗售价18元,一斤大米卖50多元,一袋500克的红枣98元……因国内食品安全问题频发,民众对有机食品关注度逐渐增加。然而据业内人士透露,部分供货商给产品简单换个包装就变成有机产品,大多数有机食品根本达不到有机的标准。更有甚者,有机食品认证机构称缴纳1.85万元的费用,1个月便可完成审批。(10月16日《广州日报》)

  媒体论道:

   “有机食品”到底有多少可乘之机

  农产品分为普通、无公害、绿色、有机4个等级,有机食品认证是食品质量认证的最高级别,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绝对禁止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等人工合成物质,除此之外对土壤、空气、水等环境质量都有要求。

  作为一种倡导,有机农业原本就更多的体现为一种理念,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进入国内后却迅速蔓延为一种无序的概念炒作。有机农产品对整个种植过程有着严格的规定,除此之外,对于周边环境的要求也极为苛刻,譬如农田附近不能有任何机动车辆通行,原因是为避免尾气污染。如果说这些不易为消费者所察觉的话,有一点却很容易做到——有机农业的核心是遵循自然规律,看看那些摆在超市柜台里面的反季节果蔬,你就不难知道这些所谓的有机食品是何等荒谬。

  无论是外表还是口感上,有机食品与普通农作物并没有特别明显的差别,消费者之所以不惜重金购买有机食品,更多的只是为了花钱买心安。然而,花了钱却未必能够买到心安。

  有机食品最直观的身份标签就是贴有“有机产品认证标志”,由此不仅赋予了这枚绿色圆形标签极大的含金量,而且催生了随之而来的无限商机。山寨认证标签不时见诸媒体,相对于其巨大的含金量而言,微乎其微的印刷成本可以忽略不计。

  如果说这种造假手段技术含量太低的话,另一种造价更加容易引发忧虑——认证标签是真,有机产品却是假,这种现象实际上也并不少见。究其原因,有机农业作为一种新兴理念,并未形成相关国家规范,即使是作为“裁判”出现的各个认证机构,也只是基于市场竞争的商业运作,而缺乏统一的全国性权威机构实施认证。无序的管理、高额的利润,使得各自为战的认证机构有了巨大的自由操作空间,再加上穿梭其中的代理、咨询认证机构,蕴含无限商机的有机食品本身,无疑养活着一支鱼龙混杂的庞大队伍。

  更为重要的是,当前所有认证机构都只是民间组织,而农业部门的日常监管只覆盖绿色和无公害食品的监督,有机食品则不属于其职责范畴之内,除此之外,农业部门的抽检只能测定是否“有害”,而无法检测是否“有机”。基于此,含金量颇高的有机食品本身,存在着巨大的监管真空地带,搞定认证机构,就意味着搞定了一切。

  伴随着有机食品的不断升温,有必要尽快将其从一种概念转化为切实可行的监管机制,由此不仅需要建立全国性的权威认定检测机构,同时应当明确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从而在保护消费者利益的同时,呵护这一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当然,更重要的是梳理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确保其基本的安全底线——实际上,如果食品安全足够令人放心,绿色无公害农作物已然足够,何必重金购买“有机”?(燕赵都市报 赵志疆)

 



责任编辑:cprpu
[1] [2] [3] 下一页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河北省企业风险防范促进会 版权所有 冀ICP备11028489号 公安备案13010202001484号
Copyright2000-2012 邮件:hebcpr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