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与不变,全球秩序走向何方?
金融危机的爆发对国际体系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冷战以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趋势更加明显。面对复合式风险,世界力量对比正在发生变化,与国际格局密切相关的一些国际体系要素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对冷战后格局的一种比较普遍的定义是“一超多强”。金融危机之后,一超多强的基本框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但其中实力分布却是有消有长。目前世界格局的基本特征似可以概括为“一超走弱,多强易位”。
美国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没有发生根本变化。金融危机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国际体系的权力分布状态,美国一超的地位也没有受到根本的挑战。但反恐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对美国软硬实力的损耗、金融危机对美国综合实力的负面影响等等,都对美国的能力和领导力提出质疑,使其软硬实力出现了走弱的态势。与此同时,多强地位也发生了变化。新兴国家整体实力上升,并开始进入国际体系的核心,这是世界权力消长和格局变化的明显标志,也是多极化雏形的实质性显现。尽管如此,一超多强格局还没有出现拐点,这一大的格局框架也会在一个比较长的历史时期内继续存在。
与世界格局变化密切相关的是国际治理体系的变化。金融危机以来的发展突出地说明,在当今世界格局之中,威胁性质、主要矛盾以及治理方式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旧的治理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发展,国际治理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国际格局的变化也使得治理模式发生了变化,冷战结束伊始那种基本上是西方大国垄断国际治理体系的模式开始松动。西方主导国际治理体系的态势还会持续,但新兴国家参与全球治理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金融危机催生了这一新的治理模式,为讨论和解决金融危机而形成的20国集团机制在匹兹堡峰会上被界定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平台”。任何全球治理方案都包括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虽然西方主导国际体系的基本现实没有改变,但西方全面垄断的时代已然结束。
国际体系演化的诸多迹象显示,国家已经不是唯一的国际力量,非国家的社会力量展示了很大的影响力。这主要表现在社会力量加强、社会规范嬗变、社会网络形成三个方面。
国际体系中社会力量加强,行为体多元化趋向明显。过去对格局的界定仅限于国家力量的对比。如今,社会性力量发展势头猛烈,成为人们在考虑世界格局的时候不容忽视的力量。国际组织、地区组织、国际市民社会等都成为影响国际事务的重要因素。欧盟、北美、东亚的地区活动也十分活跃。非政府组织在设定议程、倡导规范、跨国网络方面也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今世界还远未脱离国家体系,但行为体多元化和主权原则松弛化已经表现出来。有的时候,国家的力量甚至无法驾驭社会性力量,以国家之力应对社会力量也表现出明显的不足。
传统的国际社会是建立在国家基础之上的,其规范也主要是约束国家的行为。在这种传统国际社会中,主权、安全和实力均衡三大理念构成了基本的国际规范。在后冷战时期,一些新的规范开始传播,并在国际社会力量的大力推动之下形成势头、不断扩散。大国高度重视抢占国际规范的道义制高点,比如欧盟强调气候变化,美国倡导无核世界。如何积极应对国际规范的变化已经成为新兴大国的重要课题。
国际社会的另一个变化就是社会力量会跨越国界,形成网络,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发展。这些网络成形于社会,存活于草根,利用迅速发展的技术,大力推广自己的理念。非政府组织的跨国化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它们的力量在于将自己倡导的理念变成社会性规范,并促成制度建立加以保障。也就是说,它们在打造国际社会文化。文化力量虽然是软力量,但其影响不可忽视。
当今世界格局的基本形态依然是“一超多强”,但“一超走弱,多强易位”的态势已经显现出来。世界格局的界定已经不能仅仅限于有形实力或是硬实力的大小。实力结构、制度结构和文化结构都已经成为世界格局中的要素。有形实力是力量,同时,制度是力量,文化也是力量,并且都是构成世界格局的要素。谁主导了这些力量,谁就占据制高点,谁就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和更强的发言权。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