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消息 《学习时报》近日刊载文章认为,由于医疗服务的特殊性及其市场的不完全性,新医改方案理论上的有效措施可能在实践中会大打折扣,防范医生的道德风险才是缓解“看病贵”的关键。
文章如下:防范医生的道德风险是缓解“看病贵”的关键
历时三年,组稿十番,民意数万,最终于4月6日出台的新医改方案就是要着力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让群众得到实惠。所谓“看病贵”,主要是居民个人医药费用负担过重。新医改提出,通过逐步扩大门诊费用报销范围和比例,提高最高支付限额,减轻居民医疗费用负担,即通过降低消费者自付比重缓解“看病贵”。但由于医疗服务的特殊性及其市场的不完全性,理论上的有效措施可能在实践中会大打折扣。
医疗服务的特征与医疗市场的道德风险
医疗服务是由无数维持、改善或恢复一个人身体或精神良好状态的商品和服务所组成。医疗服务的单位难以测量和定量化,与普通商品相比,它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无形性,意思是医疗服务不能通过五官进行评价,是消费者不能看到、闻到、尝到、感觉到、听到的一种医疗服务。二、不可分离性,指医疗服务的生产和消费是同时发生的。例如,当你去牙科门诊检查时,你所消费的牙医服务也就是牙科医生在同一时间所生产的服务。三、无累积性,因为医疗服务的生产和消费同时发生,卫生服务的提供者不能够累积储备或维持医疗服务的库存。四、不一致性,指面对各种医疗事件,所消费的医疗服务的构成和质量有很大的不同。
正是因为医疗服务不同于普通商品,具有无形性、不可分离性、不一致性等特征,大大限制了患者寻找医疗替代品的需求。因为医学问题的诊断和适当治疗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即使是同一病例,由于患者的年龄、病史、体质、精神状态等要素的不同,也会导致千差万别的医疗服务。所以医疗服务的数量、质量及价格等很难进行比较和预先获知,何况医疗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行业,专业性较强,普通患者由于缺乏专业医疗知识,既不知道何时需要服务, 又不知道需要何种服务。患者要想获得相关信息就只有向医生咨询,这就使得医生不仅仅是医疗服务的提供者, 同时也是医疗服务需求水平的决定者,医患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只要存在信息不对称,就必然存在道德风险。如果医生的收入与其提供的医疗服务费有关,医生就可能诱导病人消费更多临床不必要的医疗服务或高价服务,即向患者提供患者拥有完全信息时不会购买的服务,来获取自身的经济利益,这就是 “提供者诱致需求”。
当然,消费者也可能产生败德行为。如果消费者面对较高的支付水平,承担了较大的财务风险,他就不想付出更大的机会成本来寻求医疗服务。如果消费者自付费用越低,其追求额外医疗服务的可能性就高,甚至产生败德行为,即减少预防疾病的警惕性或完全与医生合谋损害保险机构的利益,造成医疗费用的上涨。在公费医疗体制下,由于医疗服务是完全免费的,对医生又没用任何激励和约束措施,医疗服务的供求双方完全置身于财务风险之外。结果医患之间的双重道德风险造成大量医疗资源的浪费,患者得到极小的边际收益,社会却要承担极大的边际成本。为此进行公费医疗改革,引入医疗保险机构,并让消费者支付部分医疗费用,使其承担相应的财务风险,并形成财务激励,从而抑制其道德损害,大大减少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在共同付费机制下,患者道德风险的破坏性退居其次,对医疗费用攀升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医生的道德风险,这是由医生的垄断地位决定的。所以,要想抑制医疗费用的攀升,缓解“看病贵”的难题,必须防范医生的道德风险。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