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行业景气传导与轮动的态势
1.先行行业产量增长的传导效应。
通过行业间的中间投入需求效应和供给推动效应,先行行业的触底回升将对相关行业产生积极影响,推动行业间的景气传递和轮动。当前,由于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两个行业回升态势较为明显。
石油加工和炼焦业产量提升,将直接增加了对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石油加工业增加1个单位的产出,可增加0.6个单位的原油和天然气需求。另外,作为一种最重要的工业原料,炼油产品可以直接增加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和交通运输的生产,再加上间接途径的影响,最终对钢铁、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和电力热力生产有重要刺激作用。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将直接增加了对黑色和有色金属、通用设备和通信设备及计算机的需求。每增加1元的电气机械业产出,对有色金属、通信设备和计算机、钢铁和金属制品业会分别直接增加0.23、0.06、0.05和0.05元的需求。另外,由于行业间的相互影响,这种需求效应还会显著增强。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对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行业的直接拉动系数为0.057,同时增加对塑料制品业(拉动系数0.078)需求,而塑料制品的生产又会再增加对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行业的需求。考虑间接效应后,对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行业的总拉动作用会达到0.167,远远大于直接拉动的效果。
先行行业对其行业的拉动存在时滞。一方面,由于行业生原材料采购周期差异。原材料供应周期较长的行业,企业需要备有较多库存,当产量增长时,其会首先使用库存原料,这样对上游产品的拉动时滞会较长。而对于原材料供应迅速的行业,企业库存少,本行业的增长对原料生产行业的拉动作用会更加迅速。
另一方面,则看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谁更显著。直接效应往往时滞较短,而通过多个行业传导的间接效应,效果显现一般时滞较长。电气机械对电力生产行业的拉动作用直接体现在当期,对通信设备和计算机的滞后期为1个月,对钢铁业拉动的滞后期为4个月,而对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拉动作用在第13个月达到最大值。
除了显著回升的先行行业推动,综合行业将相互影响效应,预计今后一个季度内,工业部门总产量增长指数将呈现先下降后上升、总体基本稳定的增长态势。
2.价格波动的行业差异与传导。
本轮物价上涨,虽然有成本和体制方面的原因,但主要原因还是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全球性货币严重超发,“通货膨胀何时何地都是货币现象。”
过量流动性将同时面对资产市场和商品市场,而且资产市场往往先于商品市场作出反应,呈现先股市、后房市、再一般商品的顺序。以狭义货币(M1)的冲击为例,股价一般在当月就做出反应,而房价一般滞后6个月,CPI和PPI则要滞后10个月左右。
而在商品市场,过量流动性则由过去主要追逐“绝对供不应求”的商品,转为追逐“相对供不应求”的商品,即那些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都小,劳动生产率增长较慢的物品。主要表现为具有不可再生、不易移动性质,与土地等自然资源关联性较高的物品。
通俗地说,就是“接地气”的物品,如地下埋藏的石油、煤炭、铁矿石、黄金,地上盖的房屋,地上种的粮食、棉花、蔬菜等农产品等。这些物品或者资源储量有限,或者生产周期较长,或是需求弹性小,或者技术进步潜力较小。
反之,那些技术进步迅速、适合大规模生产的行业和产品,如电子信息、设备制造等行业,价格受到过量流动性冲击影响较小,而且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降低。对近些年来各行业对M1冲击的价格反应状况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总之,货币追逐的目标,已经由“绝对供给不足指向”转向“相对供给不足指向”,即那些“供求弹性小和劳动生产率上升缓慢的物品”。
行业之间的通过上下游和供求链彼此联系,那些对超发货币反映更敏感的产品和行业,它们价格如何向其他行业传导,将对综合物价形成重要影响。而某个行业或产品的成本上涨后,其能否通过提升本行业或产品的价格将其转移出去,是判断一个行业或产品涨价能力的基础。即成本传导能力决定了其涨价的能力。通常可以用行业价格涨幅与行业构成成本价格的涨幅二者之比,来测度一个行业的成本传导能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行业景气监测课题组)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