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大政策导向凸显转变发展方式路径——各界人士纵论实现“十二五”规划纲要
新华网北京4月7日电(江国成、杨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了有利于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10大政策导向。此间专家认为,这些政策导向确定了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基本路径。
这10大政策导向包括:“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调整优化投资结构”“促进区域协调互动发展”“健全节能减排激励约束机制”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宏观调控事关稳定与发展大局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合理调控经济增长速度,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实现经济增长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对此,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认为,中国保持宏观政策的稳定,不仅是从国内情况出发,也综合考虑了全球流动性宽松、输入型通胀压力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它既保证了一定的可预测性,又为可能发生的问题留下调整空间。“这种稳定是综合内外考虑并富有预见性的”。
中共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郑必坚表示,如果我们在“十二五”前期不能保持“十一五”时期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那就难以避免经济大的起落,从而影响整个“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多管齐下扩大内需
2008年,在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之下,我国经济增速一度急剧下滑,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弱点--内需不旺和对外部需求的过度依赖。与此同时,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协调等矛盾又使我国经济长期过快发展的局面难以持续。为此,“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内需的长效机制。
展望“十二五”,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认为,充分挖掘和释放国内需求的潜力,既是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方针和基本的立足点。
他说,我国有占世界20%的人口,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建设都孕育着巨大的需求潜力。目前,我国的最终消费率还不到50%,与国际上70%左右的平均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为了挖掘居民的消费需求,张平表示,我国将多策并举,包括实施就业发展优先的战略,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此外,我国还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积极发展新兴的消费业态,促进文化、旅游、建设等消费,加强市场流通体系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逐步使中国国内市场的总规模能够位居世界前列。
张平指出,我国将继续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无论是提高满足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需求的供给能力,还是积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都需要在较长的时期内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我们要在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效益的基础上促进投资的合理增长。”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