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经济辉煌梦恐成泡影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博士,长策智库全球宏观经济政策特约研究员 曾铮
大地震给日本整体经济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灾害的地理范围,由地震引发的电力供应紧张、国内生产链条中断和旅游商业活动减少等实际影响以及消费者信心下降等间接影响,将对日本经济增长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而这些影响远远高于灾后恢复重建带来的GDP拉动效应。
从其他一些短期宏观经济层面看,地震还将带来以下影响:首先,为了满足救灾的巨大资金,日本政府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一方面进一步推高了日本已经很高的政府负债率,另一方面将推高国内物价总体水平,日本很有可能从通缩转变为通胀,减轻了日本国内较长一段时期以来的通缩压力。此外,对于日元汇率而言,虽然在地震发生之后几天时间内,受到地震带来的市场信心丧失的影响,日元出现了贬值的情况;但为了应对国内救灾需求,境外日元资金将会出现大量“抽逃回国”的情形,日元出现了大幅升值的情形;而之后如果日本加大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日元同样可能出现贬值的压力。因此,基于市场上多种力量的博弈,日元汇率短期内将会出现比较频繁的波动。
去年6月份,日本内阁通过了旨在“重塑”日本经济辉煌的《新成长战略》,并将于今年4月开始正式实施,它将成为未来二十年日本经济战略的主体蓝本。但此次地震对该战略的实施将产生很大影响,给一些既定战略措施的操作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因素。
其一,根据《战略》展望,通过一系列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相应体制变革,到2020年,日本年均名义经济增长率将达3%,年均实际经济增长率将超过2%。然而,地震之后,虽然国际社会对日本未来经济表现存在分歧,但是多数学者认为,此次地震对日本经济的负面效应远大于正面效应,日本经济可能难以在短期内摆脱地震魔咒的束缚。
其二,《战略》的多个重点策略的实施将受到地震带来负面效应的极大挑战。首先,《战略》认为在全球2020年温室气体减排25%的压力下,日本原子能等领域的发展将面临极佳的机遇,存在巨大的需求。很显然,地震带来的“核爆”威胁不仅在短期内影响日本已有核电产业的发展,对未来核电产业扩张可能也将产生抑制作用,从而对日本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产生长远影响。其次,《战略》要求增加政府投入,以“大健康”产业为基准,刺激国内需求快速增长。可以看到,地震将强化日本政府业已恶化的财务状况,通过政府公共投入加快国内养老产业发展愈发显得困难了。再次,《战略》还将旅游业作为未来日本经济的一大核心支柱,确立了“观光立国”的战略。但地震不但会造成日本短期旅游观光产业的萎缩,而随着地震带来的核电站泄漏事件的升级,日本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旅游业的前景令人堪忧。此外,地震带来的心理冲击很有可能危及到日本东京作为亚洲金融中心的地位。随着中国上海与香港、韩国首尔、印度孟买以及新加坡金融产业的发展,日本东京作为金融中心的强势地位正在受到严峻的威胁,而地震在某种程度上更是加剧了这种外部冲击。
其三,最后应该再次重申的是,日本《新成长战略》的实施需要一个强大的政府财政作为保障和后援。随着地震直接损失和次生灾害损失的不断增加,已经债台高筑的日本政府很难再单凭财政的力量支撑《战略》的落实和实施。(本评论不代表作者所在单位立场)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