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7日,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学部工作局、《财经国家周刊》、科学时报社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创造院士论坛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原党组副书记郭传杰] 过去30年中国制造业创造的中国制造世界奇景把中国GDP硬是推到了世界第二的规模,确实做大了。但是往后光靠大是难以为继的,一定要强。有数据表明我国关键技术的对外依存度高达50%,美国、日本是2%到5%。现在中国家电在全球市场所占份额达到49.1%,但是我们自己的品牌只有2.89%,这说明我国企业的竞争力不强。我们以创造创新为本业的科教界文章虽然已经在世界前茅,但是真正成为自己原创性的知识和技术性成果又有多少呢?
靠什么精?靠什么强?只有依靠创造和创新。道理说起来是清楚的,制造和创造虽然是一字之差,但是距之千里。最近我常常想,和过去相比,我国科技界现在科研经费已经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人才数量是世界第一,年轻优秀的人才也在茁壮成长,实验的条件也在大大改善,为什么我们自主创新的能力不强,自主创新水平也不强?原因在哪里?
在前几天我在一家报纸上看到一篇小文章,说的是司法界有一个高层文件,这个文件的本意很好,就是为了司法工作去行政化(关于防止司法腐败的),但文件中却用了很多充满行政化的语言,比如“领导干部”、“上级法院工作人员”等等,这篇文章说按照法院本质在法官辞典中不应该有“领导”、“上级”等等这些词汇的。也就是说一个法官在司法实践过程中,他所依据的只能是事实,只能是依据法律,而不应该有什么“上级领导”的行政意志。上一级的法院不应该是上级法院,所谓“上级法院”就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上一级法院”则应该是相互独立的,是为了上诉人提供进一步申诉机会的上一级法院。但是在这样一个文件中脱离不了行政化的思维。
同样,在我们的科研学术中行政化官本位的行为模式更是与创造创新完全互不兼容的,但却普遍存在着,在这种背景下创新的思想如何能体现出来呢?
另外,我想和教育观念有关,全世界犹太人只有2000万,但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有200人。我们中国有13亿人口,但是只有8位获得诺贝尔奖,而且不在中国本土。犹太人家庭和中国家庭都是重视教育的。但是教育的理念不一样,中国人的孩子回到家里,家长问你今天学到什么新东西?而犹太人的孩子回到家里,家长总是问你今天问了什么好问题?这两种侧重的重点不一样,前者是侧重知识,后者是侧重创造。这样的应试理念如何给学生能留下创造的青天呢?没有大批量的创造型人才如何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呢?
本次论坛由两院学部、新闻界、企业界共同组织,集科教传媒人才为一堂,我想一定会为中国创造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