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金融大国转变
中国的GDP迅猛增长是以制造业特别是低端加工业为主要支撑的。但真正的大国经济离不开蓬勃发展的现代金融,金融是实现财富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当今美国面临如此严峻的金融危机,政府负债累累,国债的利率比中国还低,但仍然能够吸引世界各国政府和机构投资者纷纷大量持有美国国债,同时,世界65%左右的外汇储备也都以美元资产为主,这主要也是因为美国拥有富有深度和广度的金融市场,投资人能够在这里购买到品种丰富而且流动性强的金融产品。
由于长期的对内管制和对外封闭,中国的金融业一直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短板。中国巨大的外贸出口催生了世界最大的外汇盈余,但因为没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只能用这些盈余购买美国的金融产品。中国国民财富的保值和增值只能依靠他国。缺乏成熟、开放的外汇市场和金融市场,使得中国一方面用非常低廉的利率将巨额资金储备在美国的财政部及其他机构,另一方面又以高利率引进外国资金。而美国却通过来自中国的持续性资金供应,一步一步地缓解国内的危机。这也正是中国必须成长为金融大国的迫切性所在。
尽管由于中国自身的资源和要素禀赋决定,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不可能走向美国和英国那样的“金融立国”之路,但是在现代经济环境下,全面提升金融产业,增加资本流动和使用效率,已经迫在眉睫。
香港作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是世界上仅次于纽约、伦敦的金融中心,这是中国成长为金融大国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否有效利用香港发达的金融产业,并培育上海和深圳作为两个本土金融中心,充当大国金融竞争的桥头堡,是中国下一个十年最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之一。
走资源节约型之路
中国过去参与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资源优势,一是极为廉价而充沛的人力资源,二是包括土地和矿藏在内的大量自然资源。正是因为这两大优势,使得中国能够吸引全球仅次于美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得以在非常短的时间里成长为“世界工厂”。
但是在未来十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里,这两大优势都将面临衰竭。一方面,随着中国人口“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提前到来,以及新一代农民工维权意识逐渐加强,依靠廉价劳动力来维持中国产品吸引力已经难以为继,近两年不断蔓延的“农民工荒”就是警醒。
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运动的发展,中国的土地资源也面临紧缺,大量的无序拆迁加剧了社会矛盾的紧张,不仅如此,各种矿产资源也面临枯竭,自从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之后,对外能源依赖日益加深,这意味着中国日益从资源优势转变为资源劣势;同时,由于长期依赖自然资源发展经济,其中的过度开采和过度排放,正使中国承受着日益沉重的“生态环境成本”。
因此,尽管中国在经济总量上已经超过日本,但日本在经济发展方式上仍然是中国的“老师”。作为一个地少人多、自然资源十分贫瘠的国家,日本正是依靠对国内资源的精密谋划,走“高精尖”的发展道路,进而实现经济崛起。如何走资源节约型之路,提升产业结构,真正实现“技术崛起”,改变过去拼人力、拼资源的低端经济发展模式,改变就业市场上出现的“农民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这种畸形现象,日本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总之,中国成为“世界老二”之后,技术含量更高的国际竞争(包括知识竞争、体制竞争等)也随即拉开序幕。中国经济崛起的可持续性,最终取决于是否有一种新型文明和价值的支撑。而在这个过程中,更需要我们克服骄躁心态,不要在乐观中丧失“纠错”能力,而是要在冷静中不断探索适合我们的发展道路。(李巍)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