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王巍)近年来,市供销社充分发挥自身主渠道作用,大力开展食盐安全村建设、构筑化肥和农药等农资销售网络,并以此为基础在农村筑起了一道坚实的“白色”消费安全防线。
建设食盐安全村
近几年,市供销社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了食盐安全村建设,并连续三年被列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目前,我市已创建食盐安全村4460多个,惠及全市所属18个县(市)的各个乡村,对提高全民人口素质和农村生活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开展食盐安全村建设过程中,我市主动探索有效措施,要求各县、乡、村三级签订了责任书,明确创建目标责任,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工作推进机制。盐业部门积极开展盐业市场整治活动,根据私盐贩子的活动规律,将工作重点放在抓要案、打惯犯、端窝点和对制盐企业、加工用盐户的监控上,阻断了私盐源头。同时,积极推进盐业结构调整和食盐流通现代化建设,建立完善了居民用盐入户检测制度,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居民家庭用盐抽测,全面掌握市场信息和动态。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05-2008年,我市查获违规经营案件从原来每年的2000多起下降到1000多起。2009年,市卫生部门碘盐监测情况表明,我市23个县(市)区183个乡(镇)732个村(居委会)的食盐样品,碘盐合格率达到97.19%,居民户合格碘盐食用率达到95.08%,居民食用碘盐合格率达到了国家要求。
“供销社目前是全市农资经营的主渠道,年化肥经销量占全市的70%以上。利用这一优势,近年来,市供销社不断构建和完善自身农资销售网络,将更多的放心农资送下乡,并送到了农民的家门口。”市供销社党组书记毕凤鸣说。
近两年,市供销社不断加强农资经营管理,制定了全市农资经营现代流通网络建设规划,设计并制作了全市农资发展规划布局图。在构建农资现代流通网络工作中,进一步规范了全市农资经营网点,对经营制度、质量管理、进销货环节做出了严格规范,实现了经营网点的标准统一。同时,重点抓好全市农资配送中心建设,组织开展农资连锁配送经营,通过农资综合服务站向广大农民提供技术咨询、送货上门、土壤检测、配方施肥等服务,利用供销系统网络平台发布农资选购、使用、价格信息,尽可能地为农民选购合适的农资产品提供方便。
目前,全市供销社系统已建成统一标准的农资综合服务站2400余家,其中“万村千乡”农资店300家;新筹建的石家庄市农资配送中心已完成规划、设计、选址工作,并发展县级配送中心21家。初步建立起市、县有配送中心,乡(镇)有农资超市、村有农资综合服务站的流通网络服务体系,全市供销社系统连续多年没有发生一起假货坑农事件。
毕凤鸣表示,根据市供销社“新网工程”三年规划,在未来的2-3年时间里,他们将按现代流通标准对全市农资流通资源进行整合,在全市建起高标准、现代化的农资流通网络体系。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