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资料图片 人才市场工作人员在接待务工人员。 新华社发 | |
■本报记者 赵石星
春节长假后是农民工外出务工的高峰期。今年,有消息表明:在劳务输入输出地,农民工成为用工单位竞相争夺的对象。面对务工市场的一片大好形势,我们身边的农民工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怀揣技术去打拼
作为一个典型的80后,2月13日,井陉县的杨琼打扮入时,站在石家庄火车站的候车室里,只背了一个装着几件日常换洗衣服的小背包,轻装上阵。 “我学的是会计专业,比较容易就找到了工作。”2008年毕业的杨琼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很满意。
在与记者的交谈中,杨琼透露:“两年多时间里,我已经换了3家工作单位。现在工作不仅是为了挣钱,更重要的是让自己得到磨砺,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交际能力。我的梦想就是开一家自己的会计事务所。”怀揣着自己的梦想,凭借自己的一张名片——中级会计师,杨琼选择并前往机会更多的城市打拼。
同样在为自己梦想努力的还有来自赞皇县的80后王永波。春节前一个月他就从上海回来了,“我想回老家再学一门手艺,以后多条路子。思来想去,最后还是选择了学驾驶。”
王永波初中毕业后就一直在一些建筑工地上打工,凭借自己的聪明好学,他去了上海打工。在外闯荡了几年,王永波做事很有自己的想法也善于发现机会,“我们有时会同时在两个以上工地干活,工友们来回换工地还得去挤公交车,既不方便也浪费时间,所以我想用过节时间学驾驶技术,然后买个面包车,在做老本行的同时接送工友,多一笔收入。”
带着孩子来务工
2月13日,在石家庄客运总站,来自河南农村的范红美拖着一个大箱子,刚刚下车准备返回工厂上班。她已经外出打工十多年了,年年都重复着一样的返城。不过今年发生了变化:她带着儿子去打工,让孩子不再留守。
范红美告诉记者,以前节后一返城就面临离别,自己难受,孩子哭闹,今年不同了,虽然多了个“小累赘”,但是心里踏实了,返城也愉快了。
范红美说,在她工作的工厂里,像她这样带着孩子在身边的打工者不少,而且现在每年春节回厂都会发现有新的孩子出现,“99%的父母都希望带着孩子在身边”,但她同时承认,还是有很多工友由于经济实力有限,不能将孩子带在身边。
为家庭选择留下
大年还没有过完,晋州市内一些职介所里已经门庭若市了。一眼望过去,四十岁左右的求职者占了多数。
什么原因让他们留下?“为了孩子,为了照顾家庭。”这样的回答幸福而温馨。
晋州市农民李幼斌在年后选择了就近务工。“上有老父母,下有一个上四年级的孩子,丢不下了哦。”李幼斌在贵州做了几年驾驶员。后来去了成都,在工地上做工。工资逐渐上去了,钱袋也鼓了起来。
“年轻时出去是因为外面机会多,选择余地大。”他说:“现在家乡的工资水平虽然与沿海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比以前缩小了不少。而且沿海的消费水平也在提高,房租、生活费都涨得很快。
“留下来的不只我一个,春节去亲朋家串门,以前老早就出门的今年都不着急了,要留在家乡观望一段时间再说。”李幼斌的话反映了现在一部分人的想法,“车站附近到处都贴着招工广告,有本地的,也有外地的。有些动辄招聘几十上百人。我估计,很多像我这样年龄的人都会好好比较一下到底去哪里打工比较划算。”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