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主席在访美之前已经表示“通胀并非决定汇率政策的主因”,因此我不认为对冲输入型通胀会成为央行汇率政策考虑的重点。同时,在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的同时大幅升值本币汇率,会起到双重紧缩的效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引发超调,年内升值应该还是会遵循“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不会因应通胀而刻意加快升值步伐。
陆前进:随着全球经济逐步复苏,中国经济仍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通货膨胀压力上升,人民币升息在所难免,关键是人民币升息的节奏。人民币升值主要是对抗输入性通货膨胀,但同时要考虑的是国内通货膨胀上升,人民币实际升值速度会加快,也就是说,通货膨胀上升,企业的生产成本也会上升,出口企业的压力也会更大,而且加息会强化人民币升值预期,热钱流入也会增加,这也是央行加息面临的两难。人民币升值,热钱流入增加,外汇储备和外汇占款增加,通货膨胀压力上升,央行需要加息遏制通货膨胀,升值和加息存在相互强化的机制。现在讨论较多的是“三率”(法定准备金率、利率和汇率)齐动的问题,如何稳增长、防通胀,这实际上涉及到政策搭配的问题,每一种货币政策根据都有它的优势和劣势,央行需要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扬长避短,交错使用,今年央行将更多地使用这三种工具的有效搭配调控宏观经济,维持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稳定。
王皓宇:在我们看来,去年的最后一次加息展示了央行的决心,也正式宣告着中国进入了加息周期,控制通胀将是今年货币政策的首要任务。三元悖论指出,一个国家在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和资本的自由流动这三个目标中,最多只能同时实现两个。中国的货币政策会更多的以内为主,特别是物价压力大的时候,所以会继续加息,估计2011年应该有4次左右,而同时会考虑热钱流入的风险,因此我们看到近期资本管制明显加强,来增强货币政策独立性。总体来看,2011年,加息和升值两个工具都会用,而且幅度都不会小。
控制“热钱”求解
上海证券报:由于全球流动性泛滥、中国经济基本面良好、人民币升值预期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国的外汇净流入压力有所加大,其中不乏“热钱”隐匿其中。如何预期今年“热钱”给国内资产价格带来的冲击?应如何防范?
陆前进:确实如此,目前人民币升值,市场又有加息预期,吸引了热钱的流入,我认为防范“热钱”的第一道屏障是加强对短期资本流动的管理,首先把“热钱”挡在国门外,热钱将无法获得投机收益,目前国家外汇管理局已出台了一系列措施,这也是防范短期资本流入,外管局称将继续对热钱流入保持高压态势。但是热钱无孔不入,完全防范几乎是不可能,这些外资往往还通过独特的“灰色途径”进入,混在贸易、直接投资渠道中,我们几乎不能对其进行阻止,因为要堵塞这些渠道,成本可能极其高昂,甚至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二是用“池子圈钱”。央行行长周小川近日就监管入境热钱所作的“池子”比喻引发了市场热议。“热钱”流入,市场流动性会增加,为了控制市场流动性,要把多余的流动性冻结起来,从总量上对冲“热钱”意味着保持市场流动性均衡适度,避免“热钱”对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冲击。央行通过总量调控(通过法定准备金、央行发行和正回购等措施),把过多的“水”引入自己的池子中,防止市场流动性过剩,值得指出的是,虽然这部分“热钱”被引入池子,但还是可以获得人民币升值的好处。
而另一个需要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热钱投机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据报道,2010年6-11月半年内达到3400亿元人民币的跨境贸易结算,香港金管局担忧是否有大量资金在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进行投机。我认为根据最近人民币汇率升值趋势和人民币利率调整的压力,这种忧虑是合理的。最近一段时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加快,同样对港币也一样升值,人民币的套汇和套利空间加大,投机者有机可乘。在香港把美元和港币兑换成人民币,再投资到人民币金融产品上,待人民币升值一定幅度后再卖出,则能够获得套利和套汇的双重收益。最近香港人民币存款大幅度上升,可能也验证这种担忧是合理的,香港的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为这种套汇和套利提供了可能。实际上,香港的人民币离岸市场是内地人民币金融市场的对外延伸,如果投机资金进入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投机,和进入内地人民币市场是同样的道理。目前在内地存在资本管制的情况下,投机资金进入内地金融市场相对较难,但是香港的离岸金融市场提供了投机的机会。我认为,香港金管局和内地的监管部门要加强合作,沟通信息,完善相关规则和监管手段,防范潜在的金融风险,为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平稳发展服务。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