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最近连续收缩市场流动性,反映了央行控制通胀的决心,也反映了央行将坚持宏观审慎管理的目标取向。其着力点会落在哪里?值得观察。
最近,央行在不到1个月时间内通过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连续收缩市场流动性,强烈反映了今年央行控制通胀的决心,也反映了央行将坚持宏观审慎管理的原则和方向。那么,其着力点将会落在哪里呢?
“最后贷款人”发出什么预警
首先,岁末年初的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的举动对市场有警示作用。如果说,央行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首次加息,是在权衡内外部压力的情况下作出的政策反应,那么,最近的加息,则是在宏观审慎管理原则基础上作出的新的选择。去年年末,与往常一样市场资金出现了紧张,市场利率明显高企。但与往年不同的是,去年的信贷供应基本用完,货币政策受到明显“倒逼”。
从宏观审慎管理原则考虑,央行对这种“倒逼”必须作出反应。既不能听之任之,又必须“举轻若重”达到审慎管理的效果。因此,年末采取加息措施,就是要对市场起到警示作用。去年年末加息的幅度虽然只有0.25个百分点,但实际上要对市场有所警示才是目的。因为,对市场方方面面来说,0.25个百分点的利息增加,由此造成的放贷成本,并不足以让银行大幅度减少放贷,也不足以让企业止步。但采取这样的措施,反映了货币政策的明确方向,就是管理通胀预期。
其次,央行对通货膨胀预期予以了坚决的遏制。去年11月CPI达到5%之后,市场各方对通胀预期日益增强。但是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控通胀的措施,使消费物价出现了明显回落,尤其作为基本生活品的蔬菜价格也出现了回落。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又出现了通胀见顶的声音。加上年末资金一般都比较“紧张”,市场要求央行放松银根的呼声又起,控制通胀的声音似乎退居次席。
但央行对控制通胀的态度并未松懈。事实上,中国的潜在通胀压力仍然很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作为基础品价格的食品价格上升将成为未来价格上涨的主要推动力。食品价格上涨不仅有季节性因素,而且由于当前食品价格上涨的势头明显,加大了市场对通胀的预期。二是工资和收入成本快速上升也加大了对通胀的预期。收入增长虽能够有效地推动消费增长,同时也对消费品价格的上升有推动作用。近年来,扣除价格因素,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现金支出的实际增长都达到7%左右。需求的增加自然会对价格有所影响。三是输入性通胀压力在短期内也难以降低。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最后贷款人”的中央银行必须给市场一个明确信号,对通胀预期实施坚定不移的遏制。
货币政策把宏观审慎管理要求放在首位
首先,近日来连续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的举动,反映今年货币政策把宏观审慎管理原则放在了首位。即便在市场资金感到“紧张”的时候,仍不放松宏观审慎管理的原则。而在去年年末实施的加息,进一步表明,今年将根据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求。严格执行宏观审慎管理。
长久以来,中国的信贷投放有一个特点,不管是在紧缩的货币政策时期,还是宽松的货币政策时期,例如,2007年、2008年,甚至是2009年、2010年,全年信贷供应都是很有“规律”地“前高后低”。这样的放贷操作,大大压缩了货币政策的运作空间。如果2011年的货币信贷投放仍然按照“前高后低”的规律投放,必将增加通货膨胀的预期,不利于宏观审慎管理。
显然,对这种政策预期必须改变,但又不能操之过急。因此,岁末年初的连续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举动,就反映了央行的新意图。而今年的货币政策将按宏观审慎管理原则执行,不管在什么时段,只要有必要,央行的货币政策将会按照自己的原则和要求去做。由此推断,2011年货币供应将不可能完全按照过去的老方式进行。
其次,央行连续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的举动,夜反映了逆周期政策的取向。货币政策反周期调节,是为了保持货币信贷均衡供应,促进经济平稳运行。根据这样的政策思路,在经济波动很大时,货币政策反周期调节要加大力度;在经济相对平稳时期,货币政策就应该降低反周期调节力度。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