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字诀
截粗补细:
保障还靠商品补
今年惟一一项在大方向上几乎未遇争议的调控政策是保障房政策。即使是依靠房子赚钱的房地产商都愿意“请总理多管管保障房”。有关专家更是直言,要稳住房价,“保字诀”是真正最给力的手段。
4月13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召开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5月4日,三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廉租住房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各地区通过新建、改建、购置、租赁等方式多渠道筹集廉租住房房源。6月13日,住建部提出,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将部分外来务工人员纳入保障房供应范围。6月18日,七部委将“保障”关怀扩展到中低收入人群。
从年初制定2010年580万套保障房建设计划,到年底公布2011年1000万套的保障房建设征询意见,中国保障房建设力度不断加码。
然而,在有关专家眼中,1000万套保障房如何落实,中央如何激励地方政府完成这一重任,才是问题关键。以12月19日国土资源部紧急出台的通知为例,该通知提出落实保障性住房住宅用地供应却未就如何落实给出详细说明。
有分析人士称,做好保障性住房工作,就是一个“截粗补细”的过程:“不能指望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商主动拿出既得利益,要‘强制’商品房既得利益者为保障房‘细腿’提供养分。”只有这样,商品房和保障房作为房地产业的“两条腿”,才能改变一粗一细现状。此外,更重要的是,在当前中国大环境下,保障房是一项长期工程。中国指数研究院副院长陈晟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加快保障房建设如果能长期持续,困扰楼市的结构性问题有望逐步解决。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在有13亿人口的中国,需要依靠保障房来实现的“居者有其屋”的美好梦想恐怕将是未来数年乃至数十年房地产调控工作的重头戏。 (本报记者 刘洋)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