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字诀
蜗牛退市:
一年只退七八家
“有央企在,我劝你还是别白费功夫。”当华远集团总裁任志强带着两亿元保证金奔赴土地招拍挂现场时,好友潘石屹似早已预想到他“铩羽而归”的结局。自2009年起,房地产市场就开始见证央企的“财大气粗”。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不止一次在记者面前表达对央企的“羡慕嫉妒恨”。面对央企制造的一个个“地王”,民营房地产企业经常成为土地市场陪客。
与此同时,“央企用国家的钱推高房价”的说法也让央企在不少人心中成了“不务正业”的高房价祸首。复旦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教授尹伯成就称,央企加入土地争夺,不但挤占民营企业发展空间,还可能通过推高地价助涨房价。
在指责声中,3月18日,调控出现“退字诀”。国资委发出“清退令”,要求除已确定的16家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外,“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加快调整重组,在完成自有土地开发和已实施项目后退出房地产业务”。
值得玩味的是,“退字诀”似乎留有余地,“完成自有土地开发和已实施项目后”再退出的先决条件成了央企从3月一直“退”到年底的最佳托词。从3月至12月,央企收到房产“清退令”已逾9个月。中国航天、中石油、中石化等央企均已挂牌转让部分地产子公司股权。中远集团下属二级子公司中远香港集团已将间接持有的远洋地产约8%的股权全部出售。然而,除上述少数央企外,仍有近70家央企的200家地产公司未见动静。于是,在很多网友口中,央企成了威胁普通人“蜗居”梦的超慢速“蜗牛”。
“要谨慎退出,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转让遇冷、无人接盘”,面对退市,央企似乎有不少难言之隐。
然而,回想央企在房地产市场掀起的一次次“夺地大战”,配合部分央企近年来主业经营不佳的状况,央企靠房地产“堤内损失堤外补”,同时在资本市场靠地产资产推高股价的说法似乎也并非毫无道理。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