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字诀
捂住钱袋:
单一趋紧难奏效
从1月10日“国十一条”发布到12月25日央行宣布加息,2010年以来,在适度宽松的经济大环境下,随着房地产调控一轮紧跟一轮推进,针对房产行业的信贷基调始终是“紧”。
“国十一条”规定购买二套房的家庭贷款首付比例不得低于40%。银监会发布的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流动资金贷款不得用于固定资产、股权等投资。“新国十条”出台,包括:二套房首付不低于五成;购买首套但90平方米以上的首付不低于三成;在商品住房价格过高、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地区,暂停发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对不能提供1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暂停发放购买住房贷款。一系列收紧信贷的“组合拳”砸向市场。
此后,信贷收紧的步伐始终没有停止。9月29日开始的新一轮调控不仅要求对二套房的认定标准认房又认贷,还进一步叫停了三套房贷款的商业贷款、公积金贷款。甚至要求严禁消费类贷款用途用于购房。
除了严控信贷,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年内6次上调和央行年底作出的加息决定无不透露“紧”的信息。
面对越来越紧的信贷政策,不少人预测的“房地产市场销售冷清”的“美好前景”直到年底也未出现,与之相对应的,包括万科在内的主流地产企业大部分提前完成年度销售计划,销售金额甚至创出新高。
“仅依靠信贷政策,而未在物业税、房产税等方面推出更有效的措施,撬不动房价上涨的基本面。”复旦大学住房政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杰解说了“捂住钱袋”失效的原因。
不过,在房地产行业内,更多的声音却传达“松比紧好”的讯息——买房者希望信贷紧缩能够更有针对性地瞄准投机者;开发商则提出,国家应该增加土地供应,在土地方面松一松手;专家学者则希望政策更多从增加供给着手,而不是只着眼于在信贷方面收紧。究竟是“松”还是“紧”,什么该“松”,什么该“紧”,在当前复杂的中国经济大背景和房地产市场环境下,调节“松”与“紧”仍将是明年房地产行业逃不脱的话题。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