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是一个很好听的词,尤其是对当前处于全球产业链末端的中国。政府官员们谈论品牌可以证明自身的崇高追求;企业家们谈论品牌,可以证明自己境界高远;而专家谈论品牌,当然是一门生意。
刚诞生三年的“中国品牌节”就是这样的一个大秀场:由于组织者较强的整合能力,吸引了诸多媒体参与,加之取得了某些高级退休官员的支持,迅速形成一股热风,席卷了更多资源与眼球。在中国,眼球就是经济。于是进入2009年8月8日,这个节日走进了山东青岛(后者给予了大量的赞助支持),后者的目的当然是通过其整合的媒体力量宣传青岛这个“品牌之都”——拥有几个响当当的全国品牌,推进会展经济。
各方均有强烈的愿望,如果照此演绎,品牌节即使有口号没内涵,有声音不知所云也无碍自身的发展,终有一天会回归正途。但笔者看来,目前混乱的指导思想和组织能力正使这一渺芒的希望化为乌有。
第三届“中国品牌节”的主会场设在在青岛会展中心,当天号称5000人出席,可谓阵容盛大,然而粗糙的布置让人仿佛置身集贸市场;品牌安徽、品牌西藏等全国企业代表团的入场仪式看起来浩大,但一眼望去就是在做秀……官员们在剪彩完毕,真正的企业家如张瑞敏、金志国先生开始精彩的主旨演讲时,竟一个个起身离去,可见官员们其实对中国企业打造品牌并不怎么关心——他们关心的只是品牌这个时髦词汇。
组委会的工作如同蛛网:错乱的随时在变的会议议程和嘉宾,让人不明所以,几同儿戏;诸多嘉宾对拒之门外,被告之证件用完了,去问工作人员,你基本上得不到什么答案;至于你要求订的机票和房间,即使两周前再三确定,现场如果你不执着问也没有个所以然,问了也许会突然告诉你,飞机一个小时后起飞——当你抵达机场时,发现竟然是飞向另外一个城市……
两年前笔者出席第一届会议时,类似糟糕的组织水平可以让人直摇头,因为当下午的对话嘉宾走上台时,却发现下面的人忽啦啦撤了一大半,上午的上千号人剩下一二百号人。两年过去,品牌节竟然得以在混乱中茁壮成长,可见国人的宽容之心还是很大的。而今混乱的场面竟然也可以随着品牌节的成长而壮大,让人讶异不已。
一个企业家出得场来,一句话评价就是:“大忽悠。”习惯了对品牌爱护如自己眼睛一样的企业家们对于中国品牌节组织成如此不堪的样子痛心不已:如果中国社会各界以如此儿戏的态度对待品牌,营造所谓品牌的氛围,中国的品牌如何能真正让人尊敬?
中国企业家的困扰也就在这里,一个小小的品牌节只是当前社会乱象的一个局部,一个当前浮躁社会的生动而真实的细节。媒体被轻而易举地引动、官员(尤其是退休半退休官员)情愿被诱导,用来佐证某种公信力,“专家们”(也有用钱拿来的机会)也半推半就地在混乱的会场对着媒体发表着各种不同的观点、再加上地方政府开始卷进来,成为主办单位之一……
在全社会的“包围”下,企业还不乖乖就范?——像海尔、 青岛啤酒这样的全球知名品牌,有没有必要有青岛自身家门口搞什么品牌展(据说海尔一个月前刚刚在这里参加了全国的电子展)?究其原因就在于本届的主办方加上了青岛市人民政府,来了几个“中央领导”(但领导们可没有认真听企业家、专家们讲什么品牌!)?
因此看来,类似品牌节这样的活动正演变成对个别企业家的集体围猎,而像爱国者冯军这样的活动常客尽管心知肚明,但他这样的人已经有了身心分离之术——尽管身处乱世、乱时、自己的演讲依然激情澎湃,因为心在面向全国的读者、观众和网民。但是,这对后来自动入瓮者是不是一个坏榜样?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