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8日晚,在距离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整整一年后,张艺谋、张继钢、陈维亚三位开幕式导演和主创团队再次聚首。
“这次只想说说分别后大家都干了什么。”陈维亚说,那是一段太难忘的日子,有太多想聊的话题。
作为奥运会开幕式的副总导演,陈维亚在奥运会后自然受到了更多大型活动的执导邀请,他现在的身份是2010年广州亚运会开幕式总导演。
对于一年前的那场轰动世界的“中国秀”,陈维亚坦言,那是一场艰难的国家文化与形象的营销,一年过后再回首,仍有很多值得思考之处。
龙、凤都代表不了中国
《中国经营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最终我们看到了四大发明、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中华历史文化的演绎,但中国历史如此漫长的画卷你们如何取舍?导演组的逻辑是什么?
陈维亚:组织创作组的3年里,找到演什么是最难的。
中华文明5000年历史,辉煌、久远而繁杂,要浓缩在50分钟的开幕式表演内,简直不知道从何抓起。而且当时全国各地、各界的人士,甚至有些省市的主要领导,都纷纷来电话、来信,推荐当地的节目。都上当然不可能,一定要下决心舍弃很多东西。最后我们商定,第一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其次要选择不仅对中国,还要对世界文化艺术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的,而不是按时代、按什么其他的标准来定。这两个标准确定下来后,思路才清晰起来。
《中国经营报》:一年之后再来看,开幕式达到设想的效果了吗?
陈维亚:在中国搞艺术需要领导批,但奥运开幕式最高层领导充分尊重了导演组的意见,给艺术家最大的创作自由,这让我们稳住了心,不断在艺术上磨合,以求最佳效果。
大家可能也注意到了,开幕式、闭幕式并没有推出一种所谓中国的文化现象和符号,没有熊猫、没有龙,连吉祥物也没有。
我们当时想着重表现的是,中华民族5000年尤其是现代中华,与世界是高度融合的,希望通过奥运开幕式,给全世界一个中国人是如此智慧又如此平和的印象,而不是要说中国的龙和凤凰在全世界飞舞,中国龙能代表中国吗?未必。在这个全球人都关注的盛会上,要更多方面、更多情感层次的介绍中国。
从电视转播的效果看,从这一年来我接受到的各种反馈看,应该说成功了大半。
《中国经营报》:如何通过奥运营销中国的文化?
陈维亚:奥运会就是秀场,不光是开幕式。每个国家都会把奥运会当成营销的极好机会,营销得越好,成功性越大,越成功,效果越深远。营销非常重要,往往是决定最后是否成功的关键。
这种营销是高层次的,从设计策划到创意。全世界给我们50分钟,1秒都不能浪费。一个晚上,超过40亿的眼球都在看,营销的使命就是中国的精神文化的推广。
从国家层面来讲,奥运开幕式意义非常重大,这个作用是慢慢发酵出来的,它是中国软实力的体现。奥运会所发挥的作用是潜在的,是长期的。这一点这一年来,细心的人都能感觉到。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