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将至,就2010年全球经济复苏的态势、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的走向、国际金融市场的运行情况、全球银行业的复苏与发展以及全球金融监管改革的最新进展等问题,我们邀请了有关专家和学者进行深度对话,对这些领域发生的重大事件和值得关注的重要现象予以梳理和评点,同时对2011年的发展趋势作出预测和前瞻,敬请读者关注。
主 持 人:本报记者 陶冶
特邀嘉宾: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 陈凤英
野村证券亚洲(除日本外)经济部门副主管 木下智夫
尽管从本世纪初开始,新兴经济体增速反超发达经济体就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但这一经济格局的变化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才迅速地以一种超乎寻常的形式真正为全世界所认同,即新兴经济体首次取代发达经济体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那么,在绝大多数地区已走出衰退且二次探底风险渐渐淡出视线的时候,新兴经济体所扮演的发动机角色还将持续多久?连续高速运转又将给这些国家带来什么样的威胁?为此,两位业界专家与本报记者进行了深度对话。
主持人:如何定义新兴经济体过去一年以及未来一年在全球复苏中发挥的作用和角色?其作为全球经济的火车头地位还将持续多久?将从哪些方面给发达国家带来驱动作用?其未来增长的内生动力是什么?
陈凤英:过去一年来,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扮演的发动机角色有目共睹,事实上,这种牵引作用是二战以来从未发生过的,也是全球经济格局正在经历的最大变化。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数据,新兴经济体对全球经济的贡献在2009年是100%,在2010年接近100%,而两年间发达经济体虽有增长但贡献不大。我们认为新兴经济体的这种牵引作用将成为未来常态,明年、后年甚至更长时间内都不会改变。新兴经济体带给发达国家最大的驱动作用就是它们在全球经济最危险的时刻顶起一片天,否则全球经济会更加糟糕,而发达经济体的复苏将到来的更晚。
新兴经济体未来的火车头地位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经济增长内生动力,那就是消费需求。眼下,新兴经济体的中产阶级规模正在扩大,而工业化带动城市化,进而带动信息化的进程决定了这些国家存在极大的刚性需求,特别是那些消费水平低且大量人口刚刚脱贫的国家潜力尤其巨大。联合国的报告显示,2001年至今,比较各类经济体的人均GDP增长,其中中低收入国家(如印度、中国等)的人均GDP增长最快,其次是最不发达国家(如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孟加拉地区等)。无疑这种趋势仍将继续,而巨大的内部刚性需求将成为此类经济体未来增长的最主要内生动力。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