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11月CPI同比上涨5.1%。物价形势真的很严峻吗?未来会不会迎来全面通胀?且看中国经济景气中心副主任潘建成的分析——
■ 改革开放30多年来,CPI年均值超过5%。今年的CPI涨幅伴随的是10%左右的经济增速,应该算合理可接受的范围
■ 通货膨胀一般指物价持续的全面的上涨。目前并未出现物价全面上涨。从未来一段时期看,也不会出现全面上涨
物价涨幅仍处于合理可接受范围
记者:目前社会公众普遍表现出对通胀形势的深切担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11月份CPI(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1%。那么,通胀形势真的很严峻吗?
潘建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5.1%的CPI涨幅意味着什么。
改革开放30多年来,CPI年均值超过5%,其中1/3的年份超过6%,两个通胀高峰期1988年和1994年CPI分别达到18.8%和24.1%。今年,即便按一些专家预期的全年CPI达到3.3%左右,也比30多年的平均CPI低得多,且明显低于国际金融危机前2007年的4.8%和2008年的5.9%。而且,这个CPI涨幅伴随的是10%左右的较快经济增长速度,应该算合理可接受的范围。
记者:那么,为什么现在的物价涨幅却带来如此强烈的社会反应呢?
潘建成:我认为这种强烈反应表明的是与社会公众心理密切相关的通胀预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这次价格上涨主要来自食品尤其是鲜菜价格的大幅上涨。11月CPI同比上涨5.1%,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1.7%,粮食价格上涨14.7%,鲜菜价格上涨21.3%。鲜菜价格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尤其是中低收入家庭对鲜菜价格的波动十分敏感,反应强烈自在情理之中。
二是年初以来受经济回暖带动需求快速增长以及富士康事件等因素影响,全国范围内农民工工资普遍上升,而能源产品、有色金属材料等初级产品价格也因国际市场波动出现大幅上涨,其中前三季度燃料动力和有色金属价格分别上涨18.6%和24.2%,分析人士据此纷纷提出成本推动或输入性通胀预期。
三是2009年下半年以来房价持续较快上涨对老百姓的通胀预期产生较大影响。尽管房价涨跌基本与用以反映通胀水平的CPI无关(CPI不包含房价,只包含居住类产品或服务价格如房租等),但认为房价涨就是通胀的人不在少数。
四是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形成的货币信贷的超常增长,在带动经济快速回升的同时,也一定程度地形成过剩的流动性,而美国新一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剧了这种流动性冲击。这一充裕的流动性在遭遇房地产调控之后,不断寻求投机品种,出现“大蒜”、“绿豆”等产品非理性暴涨现象。这些发生在普通消费品上的严重投机行为助长了社会公众的通胀预期。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