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因素决定不会出现全面通胀
记者: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中期,我国曾经历过两次严重的通货膨胀,近期这种严重的通货膨胀会卷土重来吗?
潘建成:通货膨胀一般指物价持续地全面地上涨。目前来看,并未出现物价全面上涨。从未来一段时期看,恐怕也不会出现全面上涨。
先看推动这一轮价格上涨的食品。从历史上看,发生严重通胀的时期一般都与粮食价格快速上涨相关。从目前我国的粮食供应看,粮食总产量出现难得的“七连增”,不存在供应短缺导致价格上涨的风险。而鲜菜价格的快速上涨与今年灾情较多、不利天气频发导致产量短期减少相关。鲜菜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我国鲜菜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生产能力很强。鲜菜也属于完全竞争性产品,又具有生产周期短、保存期短难以投机等特点,在各级政府有关保证鲜菜供应和流通的政策激励和配套措施的落实下,一旦产量恢复,其价格快速上涨的势头自然会终止。
再从成本推动角度看,鉴于我国目前很多行业存在产能过剩的现实,原料、原材料价格的上升未必会传导并引发最终消费品价格上涨。从反映企业成本的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构成看,11月份PPI上涨6.1%,其中生产资料出厂价格上涨6.9%,影响消费价格的生活资料出厂价格仅上涨3.3%;在生产资料中,处于产业链前端的采掘工业产品价格上涨14.6%,原料工业产品价格上涨9.8%,而产业链后端的加工工业产品价格仅上涨4.7%。以上结果表明,企业通过销售规模的扩大和管理、技术水平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消化了原料、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上升的压力。
同理,农民工工资的提高也并不一定会影响消费价格的上涨。最近10年的数据表明,工资水平与物价涨幅相关性很弱,10年来工资基本处于平稳增长状态,而物价则既出现过通缩的阶段,也出现过低水平徘徊阶段和较快上涨阶段。
最后从流动性过剩推动投机看,近期决策层采取了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一系列紧货币的政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将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些都会对流动性产生一定程度的抑制。另外,有关部门不断加大对涉及国计民生产品领域的投机行为的打击力度,避免“大蒜”、“绿豆”等炒作现象的蔓延,将会有效抑制因投机活跃造成的通胀预期提升。
当前预防通胀的关键依然是管理好通胀预期
记者:您的分析告诉我们,从现实供求角度看,当前通货膨胀的压力没有那么大,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放松警惕吧?
潘建成:是的,通胀压力不大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警惕,因为通胀预期会改变买卖双方的行为。如果大家都怕涨价,可以不买的就抢着去买,可以卖的却囤起来不卖,这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间内会改变供求状况,使得原来供求平衡的状况被打破。这就叫“通胀预期变成了真实的通胀”。因此,当前预防通货膨胀的关键依然是管理好通胀预期。
管理通胀预期与预防和治理通货膨胀不完全是一回事,后者表明已发生供求不平衡或发生供求不平衡的可能性非常大,需要采取手段增加供给抑制需求来缓和物价上涨的趋势,前者则重在防止因预期导致通胀的发生。当前,一方面要加大供给力度,疏通流通渠道,加大打击投机行为力度,确保粮食和鲜菜价格的稳定;另一方面要加强通胀预期心理层面的引导,媒体宣传要避免容易引发消费者恐慌的片面的价格信息报道,着重强调当前绝大多数产品不存在供应短缺的现实,引导消费者合理消费。对于因食品价格上涨而生活受影响较大的低收入家庭,要加大补贴力度,减弱其对通胀的恐慌心理。记者 朱剑红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