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股份像生产精密仪器那样实施全流程控制
身价骤升3倍,从原来的每吨300多元涨到每吨1000多元
本报讯(通讯员王洪涛 记者蔡计锁)含硫量偏高的垃圾“废”煤,变成了身价骤升3倍的“肥”煤。近日,这则消息迅速在省内煤炭市场传开。
近日,笔者在冀中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东庞矿看到,求购“肥”煤的订单早已排到了2011年。“这样红火的情景,搁以前可不敢想。”公司销售部门的负责同志告诉我们,东庞矿的9#下组煤由于灰分高、发热量低、含硫量偏高等特点,长期以来成为无人问津的“废”煤。
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让“废”煤变“肥”煤并如此抢手?
“这样的精彩一变,来自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可谓点石成金。”冀中能源集团、冀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社平开门见山。
传统观念里,煤炭生产是粗放的,一挖一卖即可。然而,冀中股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提出,对煤炭企业来说,要想实现有限资源效益最大化,就必须改变从前粗放的生产模式,产煤也要像生产精密仪器那样实施全流程分析控制,让科技、管理渗透到煤炭生产设计、开采、掘进、运输、洗选、销售等每个环节。该公司开始了全流程精细化再造,每道工序都力争做到“精耕细作”。
由此,含硫量偏高的9#下组煤率先接受了从设计、开采、掘进、运输、洗选、销售等每个环节的“全面体检”。从对煤质指标的全面分析中,他们惊喜地发现,这样的“废”煤只是被低估了价值的的特殊“肥”煤,结合市场需求,重新改造即可成为市场紧俏的炼焦用煤。
在对煤质深入分析后,该公司研发出炼焦肥煤加工技术,将9#下组煤加工成了深受用户欢迎的“肥”煤,使该煤种从原来的每吨300多元涨到了每吨1000多元,接近于公司最优质的2#精煤产品。2010年该品种总产量预计将突破70万吨,纯增效益2亿多元。
煤炭生产的“精耕细作”,不仅体现了冀中股份对有限资源效益最大化的无限追求,还提升了产品的市场价值,他们生产的精煤每吨售价平均比市场价高出60多元,这为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今年上半年公司完成销售收入160.7亿元,同比增长60.34%,实现利润17.56亿元,半年增加效益5.2亿元,同比增长41.19%。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