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当寻求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最佳结合。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有必要了解一下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搞清楚市场经济为什么需要宏观调控,以及需要怎样的宏观调控。
人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亚当·斯密最初的市场经济理论认为,最佳的市场经济状态是没有政府干预即没有宏观调控的,政府只扮演“守夜人”的角色,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会把经济运行调整到最佳状态。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大危机,是古典市场经济理论始料不及的。1933年,在经济危机中上任的美国总统罗斯福一反传统的自由放任,实行了一系列旨在加强政府干预的新政,取得了积极成果。由此,主张政府积极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成为西方经济理论和政策的主流,并使西方国家经济保持了长期的繁荣。但上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出现了滞胀现象,因而又产生了弗里德曼的主张更多市场调节的货币主义。货币主义实际上并没有完全否定宏观调控,只是更强调货币手段,并且使调控的目的、方向、角度、力度等发生了变化。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政府的干预和调控是市场经济所不可缺少的。
市场经济需要宏观调控,主要是由于存在“市场失灵”,或者说市场在经济活动的某些方面难以有所作为。其一,由于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从价格形成、信号反馈到产品产出存在一定的时滞,因而会造成经济波动。特别是那些生产周期较长、生产期间规模不能改变的产业部门如农业部门,其供需难以通过市场调节达到均衡。为了减轻经济波动,需要政府在中长期预测的基础上制定宏观经济规划,为微观决策提供指导。其二,某些宏观经济变量如财政收支总额,对于经济健康运行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这些宏观经济变量的确定和控制都不是市场所能胜任的,只能由有关宏观经济当局根据市场动态和稳定经济的需要进行管理。其三,外部性问题。当某些经济活动(例如污染)导致外部其他人的受益或受损没有被计入产品的价格和成本时,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前提便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破坏,需要政府干预。其四,公共产品问题。天气预报、环境保护、社会秩序、国内法律和规章制度、基础科学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等公共产品在享用上不具有排他性,也就是说社会公众都可以从这些产品的提供中受益,而单个厂商却缺少提供这些产品的足够动力。这就需要政府来兴办,或者通过宏观政策加以引导。其五,垄断问题。在规模经济效应显著的行业,市场有产生垄断的倾向,而垄断妨碍竞争和效率。因此,反垄断、保护公平竞争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其六,公正的收入分配是社会经济稳健运行的必要条件,但市场难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来调节。其七,经济发展的方向或规划问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规划,需要根据发展阶段和具体情况,相对集中力量,创造出具有引导性的产业优势。其八,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的分布是非均衡的,如在证券市场内部人员可以知道外人不知道的内情、医生比病人更了解病情等等,这就需要通过政府干预来保证交易的公正性。其九,当经济出现危机时,靠市场自身的力量固然也可能恢复,但往往需时太长,经济波动过大,影响社会稳定,需要政府总揽全局,进行必要干预。
这些情况表明,市场经济离不开宏观调控。然而,除了紧急的干预措施,调控手段应当与市场正常运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即使是启动经济的非常举措,也应着力于改善产业环境和经济秩序,着力于提振信心,尽可能避免直接干预市场运行。因为实践证明,同样存在“政府失灵”。换言之,在经济活动的一些领域,政府有比较优势;在另外一些领域,市场则有比较优势。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当也可以把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经济的功能和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调控的职能结合起来,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体制优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李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