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思路:"调结构"以求经济健康可持续增长
在世界经济持续下滑、外部需求继续萎缩的情况下,国家统计局前不久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长7.1%。基于对各项经济数据和经济现象的分析,中国经济正"企稳回升"已成为广泛共识。然而半月谈记者在调研中发现,目前有两种错误倾向需要警惕:一是因为"保增长"取得成绩而盲目乐观,认为无须考虑结构问题,继续朝前走就行;二是担心调整结构会使本来经营困难的行业雪上加霜,也影响相关行业的增速,损害"保增长"的进度。
实际情况是,今年以来,"保增长"是首要任务,以"保增长"为主要目标的相关政策出台很快,但技术改造、产业转移,以及触及深层次结构矛盾的政策调整则显滞后。另外,由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作为投资主体时利益并不总是一致,加之一些地方、部门与个人的利益驱动,导致有的地方借"保增长"之名,行违背科学发展观之实。
上半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经济回升的基础尚不稳固,格局还不平衡,存在种种不确定因素。如果不能有效实施结构调整,本来就不很健康的中国经济必然会"病随身走",长此以往会愈发羸弱,缺乏发展后劲,我们将面临被其他国家赶超甚至甩在后面的危险。只有经济结构调整了,机制理顺了,才能培育出新的增长动力,才能真正提高经济回升的质量。
广东省东莞市委常委、副市长江凌接受半月谈记者采访时表示,调结构"就意味着要牺牲一定的速度"。"保增长",不是保原有传统模式下的增长,而是符合科学发展的增长。
7月上旬,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主持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时强调:"要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处理好保增长和调结构的关系,把握好结构调整的力度、节奏和方式。""保增长和调结构是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结构调整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障,结构调整使增长更上层次、更有后劲、更可持续,并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温总理的讲话明确了"保增长"和"调结构"的关系。一个愈发清晰的共识已经形成:在当前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刻,要加深认识结构调整的必要性、紧迫性,坚定不移地抓调整。在保持一定增长速度的同时,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才能为经济全面复苏积蓄更加强大的力量。
认清形势:"调结构"迫在眉睫
在采访中,各级干部、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普遍认为,在金融危机的倒逼下,我国经济结构已到了不调整不行的战略选择期。目前有两方面压力步步紧逼:
一是金融危机的倒逼机制,使我国通过外需市场消化大量过剩产能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在外向型突出的广东东莞,保守估计今年许多乡镇厂房的空置率超过10%。东莞改革开放以来GDP年均增长18%,今年出现了罕见的负增长。在采访中,当地官员和企业界人士认为,尽管随着国际市场的逐步恢复,我国外贸出口这一驱动力不能放弃,但长远来看我国依靠外需拉动的趋势已经改变。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