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轮结构调整,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增速下滑等新形势、新背景下进行的。结构调整并非一个新课题,近些年来,中央一直强调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取得了相当大成效。然而,在新形势、新背景下,调结构又出现了新难点、新问题。在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当前结构调整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严峻考验着各级政府的执政能力与智慧。
问题一:落后产能过剩加剧,部分产业出现逆向调整
巨额救市投资对提振经济发挥出关键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使我国重化工业产能过剩现象加重,部分产业出现"逆向调整"倾向。在有的产业领域,本该淘汰的落后产能,在强大的投资动力和货币信贷支持下又开始恢复生产,落后产能过剩问题还在加剧。
以钢铁行业为例,统计显示,我国钢铁产能过剩严重。今年3月起,我国成为钢材净进口国,5月份钢材钢坯进口量达100万吨。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电网、铁路、公路建设以及灾后重建等需求,本该淘汰的大量低端粗钢生产又"死灰复燃",而这种落后产能的物耗、能耗和环境污染都大大超过相关标准。
由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拉动作用明显,市场出现了螺纹钢需求大于高端钢材的"金字塔"格局,高端板材价格持续低迷、大小企业利润严重倒挂,出现了许多企业回头再造"螺纹钢"的现象。随之而来的是钢铁沿海布局进展缓慢、联合议价机制破产、落后企业"关停难"等问题不断显现,我国钢铁行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再以造船业为例,我国现在有造船能力6600万吨,70%依赖出口。受金融危机影响,现在出口订单大幅度减少,但1~6月份我国造船业投资却增长了50%。另外,我国水泥行业过剩产能达3亿吨,但仅今年4月投资就高达129亿元,同比增长65%。有专家预测,它们未来将面临与钢铁行业同样的困境。
问题二:"高水平重复建设"埋下产能过剩新隐患
记者采访中发现,从沿海地区到中西部省份,从传统产业到新技术领域,由于各地对调整结构、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迫切渴望,而宏观统筹布局调控又不到位,一些产业和行业再度出现"一哄而上"的迹象,给新一轮产业调整埋下了结构趋同、重复建设的隐患。
比如,两座相距仅200多公里的中西部城市都把煤制油或天然气、煤机制造、重型汽车及零部件生产等作为重点扶持项目,建立规模庞大的重大装备制造园区,并不惜以配置煤炭开采权或"零价格"重组等优惠政策,吸引大企业、大项目。
山西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复明认为,从某个地区或企业来讲,依据自身资源禀赋进行结构调整,加大对原有产业的改造、升级,延伸产业链条,是理智和合理的。但是,当众多类似地区不约而同地"一哄而上"向同一方向调整时,就会产生新一轮的结构趋同问题,"就像大家都从一年级升到了二年级,但还是同一个年级"。全国政协委员李德水指出,在一些传统产业,大家都搞技术改造、争上大型先进设备、扩大产能,这就可能出现高水平重复建设和更严重的高水平产能过剩。
对新技术领域和新兴产业,一些地方也存在一种强烈的投资冲动。近年来,许多地方纷纷上马多晶硅项目,致使多晶硅产量成倍增长。然而,金融危机使多晶硅产品价格一路狂跌,每公斤多晶硅价格从3000元降至1000元左右。但是,当前一些地方对作为光伏产业上游产品的多晶硅项目仍热情不减。据记者了解,全国仍有多个省区市预计投产多晶硅项目。
权威人士表示,现在全国大概有十七八个省份都在打造新能源基地,或者把新能源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差不多有接近100个城市把太阳能、风能作为城市的支柱产业,其中不乏基础条件还比较薄弱的,这样就会形成一窝蜂,不但是对资源的浪费,而且将来也会对整个产业的有序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有关专家担忧,这种"一哄而上"的盲目投资或将造成新一轮的重复建设,投资越大,未来产能过剩的压力就越大,对今后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阻碍就越大。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