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因素,我们可以通过政策调整、市场手段和必要的行政干预加以缓解和抑制;有些因素,特别是全球流动性过剩和游资炒作,我们难以控制。这就使得调控物价成为对政府的一个艰巨考验。
当前,管住物价上涨态势,我们有物质供给的基础,也有调控市场的经验。但从长远看,我们还是要防止物价上涨的内外因素演化为全面的通胀,要通过管住现实、理出对策,将通货膨胀率控制在经济增长可以承受的范围内,以减少居民对通胀演化的心理预期。
理论界有共识:物价上涨并不等于通货膨胀。货币主义经济学家指出,通货膨胀实际上是个货币现象。控制好货币就会从根本上控制住通胀的鼻子。
首先,要管好货币发行量。经过央行连续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目前信贷政策基本趋紧,明年货币政策也有很大可能逐步转向适度审慎,并回到国际金融危机前国内的宏观调控力度。由于信贷惯性的作用,2010年全年信贷总额将突破7.5万亿元,M1增速为19.3%,M2增速为18.1%,比计划调控的水平略高。而从相对比例来看,中国目前的M2供应量约70万亿人民币,是GDP的200%以上。相比较,美国的M2占GDP的比例只有60%。因此,流动性依然保持较为宽裕的状态,2011年信贷投放增速应当进一步回落到16%—17%的常态化水平。与此同时,要继续加大对热钱的防控力度,继续加强对国内外热钱进入房地产和股市的监控,坚决抑制资产泡沫的形成和蔓延。
其次,要充分利用“十二五”时期国家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的投资机会,适当建立和扶持一批多层次的产业投资基金,为各类资金寻找长期的投资增值渠道。特别是要进一步落实好非公经济的国民待遇,积极降低准入门槛,减少行政性垄断,鼓励民营资本更多地进入实体投资领域,让更多的民营资本能够更多地、比较长期稳定地去投资分享国内经济快速增长的财富空间。
再次,要切实加强流通环节的市场监管,并建立动态化监控的长效机制。从历史上看,每次物价上涨,表现在百姓的“菜篮子”和“米袋子”环节,都伴有市场中间环节的炒作加价成分。用行政性干预市场措施,毕竟具有临时性,要确保市场秩序健康稳定,还是需要加快市场流通体制改革。今年以来,尽管我国农产品市场供给能力和产能过剩状况并没有实质性改变,但部分农产品市场波动总是和流通环节的不规范息息相关。因此,进一步推进流通领域的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网络化、规范化产销渠道建设,进而大规模发展现代流通业仍是当务之急。
再其次,各地实施生产要素和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要审时度势,切实把握好节奏和力度。从中央到地方,推进基本产品特别是公共服务价格改革,需要体现大局意识,更多地将改革成本纳入财政收入而不是一味让中低收入居民和家庭来分担。
最后,新闻媒体要始终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目前我们已经进入多媒体信息化时代,各种舆论尤其是专家学者建言,很容易影响老百姓的心理预期。我们需要正确引导舆论,将政府对经济运行的预见性、前瞻性判断更多地传导到普通老百姓的理性预期中。新闻媒体要更加客观地展示我国政府和国力不断增强抵抗经济风险的能力。
“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已经列入了“十二五”规划中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坚持扩大内需已成为未来五年我国政府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首要战略。因此,我们应当有理由相信,未来国内不会面临剧烈的通货膨胀态势,各种改革举措和发展成果也会更多地惠及全体人民。
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副巡视员,高级编辑,经济学博士。长期进行宏观经济政策和政府管理追踪研究,曾多年在中央党报从事理论报道、传媒管理和经济评论工作。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