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物价稳定,既要“管”好供求关系,又要从通胀态势上引导好心理预期,减少老百姓不必要的担忧,“理”顺涨价源头。
当前的物价上涨较快,已是个不争的事实,对老百姓特别是中低收入家庭产生了明显影响。政府最近采取了一系列强力市场干预措施以稳定物价。国家发改委就连续发文要求各地主管部门加强价格调控监管,严厉打击哄抬价格行为。中央主要新闻媒体也纷纷发表文章,作出安民告示,表示我们有能力、有条件保持目前国内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确保物价稳定,既要从供求两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管”控,又要从通胀态势上引导好心理预期,减少老百姓不必要的担忧,“理”顺涨价源头。这二者都很重要。
分析这一轮物价上涨态势,比较突出的特点是由结构性上涨转向比较全面性上涨:价格从基础农产品传导到居民的“菜篮子”、从大宗商品到工业制成品、从资源性产品和生产要素再到居民的衣食住行中的服务型商品等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居民生活成本明显提高,中低收入家庭抵御通胀趋势的压力明显上升。今年初政府工作报告,针对今年经济形势,就提出了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和管理好通胀预期三者协调的基本原则。管理好通胀预期是全年的工作部署,政策上是有预见的,只是随着经济运行的快速变化尤其是当前物价演化态势,这项工作变得更加突出、更加迫切。如果不尽快遏制,势必影响经济发展的好势头。
此轮物价上涨,既有国内发展因素,也有外部资金冲击;既有事前预见性,也有形势变化的突发性。这两年为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们采取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政策,比较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较大的政府投资驱动,致使货币发行量远大于经济增长速度;政府大力投资引致社会总需求骤增,加速了资产价格上升而引发通胀危机。主要经济体国家G20会议前又继续采取过度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国际社会利益分歧加大,全球过剩流动性不断哄抬大宗商品和基础农产品,特别是国际社会迫使人民币升值,综合形成输入性通胀压力。另外,国内农产品、劳动力价格和公用事业价格也一直处于体制性调整上升周期。多重因素影响在短时间内聚集,就形成了物价全面上升态势。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