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美元潮涌”以及内部货币存量急剧放大的双重压力下,泛滥的流动性正成为中国经济运行中的洪水猛兽,中国成为全球流动性的泄洪区。在流动性的冲击下,中国几乎所有的资源品价格都出现加速上涨,尚未从危机中完全走出的中国又饱受通胀的煎熬。近期,周小川行长的“引流入池说”引发人们的高度关注和各类解读,也把中国流动性管理的重视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如何看待中国当前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不能仅从增量考虑,还要从存量考虑。就内因而言,在“十一五”期间,中国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导致极高的货币供给。“十一五”期间,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同比增速平均为20%,而同期对应的GDP名义增速平均为16%,GDP实际增速平均为11%,这意味着中国近五年来货币供应增速已经大大超出实体经济吸纳的范围,导致大量富余流动性的溢出。从存量角度看,M2/GDP已经到了历史最高的位置,在180%左右(2007 年中国经济过热时期的M2/GDP 也仅有150%左右),中国经济的货币深度已到了一个非常危险的高位。从目前的趋势来看,广义货币供应量与GDP之间的比例在进一步加大。
我国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根基深、治理难度大。从目前对流动性成因和传导机制的分析来看,流动性尚无“拐点”,政府需要重新审视未来宏观经济政策的立场。短期内,央行可继续通过准备金率、央行票据、资本管控等手段遏制贷款扩张,抵御热钱,但是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和效果越来越不尽如人意。因此,“十二五”时期,中国要有效控制流动性过剩,就必须摆脱治理成本日益加大的对冲操作模式,以解决内部失衡为主要着力点,化解中国流动性过剩的结构性矛盾,做强做大中国金融体系,引流入池,真正将资本优势转换为竞争优势。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