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文化传统,有漠视知识产权的基因缺陷;但同时,也要正视国际话语对我中国妖魔化的一面。”11月22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在第三届知识产权与城市发展市长论坛上,接受了本报专访,并指出中国的专利战略即将进入收获期,国际针对中国的专利博弈也将进入新阶段,要从官方到民间形成普遍尊重知识产权、正确看待国际竞争的文化价值氛围。
“山寨”产品具有两面性
《21世纪》:当前市场上大量充斥“山寨”产品,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田力普:中国的山寨产品,从电子信息产品开始蔓延,到今天已越出商界,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这背后,有民族传统的迷思在里面,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大缺陷。
一直以来,我国对知识产权都缺乏尊重。社会舆论有个道义倾向,认为有形财产私有,无形财产共享。无形的知识应该无偿传播,减少产业发展成本,迫切的,就是扭转这种文化现象。
我国为了保护知识产权,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但大众思想取向没有转变,这是传统不良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延续。必须从现在开始,要在产业和各方面政策上鼓励创新,形成创新氛围。
《21世纪》:能否这么表达,杜绝山寨产品,是和国际知识产权理念接轨的前提。
田力普:理论上可以这样说,但实践中必须关注更本质的东西。
必须看到,山寨现象存在世界的普遍性。后发国家对先进国家,不可避免的表现出技术创新的跟随性,在无法掌握核心技术的情形下,后发国家结合当地社会需求,对先进技术做出局部创新,这一点值得关注和支持,日本、韩国和香港地区都走过这段路。
事实上,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一些冒牌产品,各方面质量指标均好于正牌,这背后,有创造力在里面,也表现了惰性因素,无非是看上了别人创下的市场。那么,既然费这么大劲头,为什么不展现自己品牌呢?所以,冒牌背后,有产业鼓励政策的调整问题。中国弱小企业的创新,和盗版仿冒之间界限不清,在打击山寨和培育创新苗子之间,必须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