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夺国际话语权
《21世纪》:引进和创新之间,知识产权的界限在哪里?比如我国用6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30多年的高铁技术研发道路,却受到国际抨击说我们是“山寨技术”。您如何评价?
田力普:国际话语有两面性。我国高铁技术的输出,确实是建立在引进基础上,但我们遵照了国际通行的专利让渡标准,耗费了巨额专利费用,不然人家不会卖给你。
就我所了解的,我们的技术超越,一个是国内庞大的需求市场,容纳了高铁技术的种种创新;另一个是在原有技术平台上建立一个自己的系统技术集成平台,然后在这些基础上面去创新。目前我们批复国内高铁知识产权专项,已经超过900项。
国外的指责我不赞同,也不符合实际。创新有两个部分,一个是别人的基础,另一个是自己创造,无可指责,为什么中国就受到指责?我们的高铁技术,正在实现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和国外公司产生知识产权纠纷。
要打破现有的西方垄断的世界产业格局,关键是创新,而不是模仿和抄袭。事实上,我国目前虽然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铁技术体系,但关键零部件还需要进口,这也是我国高铁和世界合作的新基点。
《21世纪》:如何理解知识产权国际话语的两面性?
田力普:这些发达国家,一方面从中国拿走大量的知识产权费用,另一方面却不停抱怨我们,没有按照国际规矩付费。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