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要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多元化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动从传统金融体系向创新金融体系的转变,促进创新驱动机制的形成。国外经验表明,创业投资、证券市场等新兴资本市场比较适合风险比较高且分布不均衡的新兴产业的柔性生产,有利于推动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也表明,现阶段的金融体系对大规模基础设施和一般性产业发展项目支持比较有效,但对技术创新、中小企业发展相对不利,中小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创业企业融资难问题一直是我国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十二五”时期,随着我国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和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减,对创新红利的需求将逐步得到重视,对创业投资等创新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将随之增加,创业投资发展将迎来真正的历史机遇。
三要探索发展地方公共机构债券,推动从工业化金融体系向工业化、城市化金融体系相结合的转变,为城市化进程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如果说银行和股票市场是推动工业化的重要金融支持平台的话,那么债券市场尤其是地方债券市场将是支持城市化的重要平台。从国际经验来看,城市基础设施具有一次性投入、多代人使用的特征,通过长期债券融资既可以解决城市基础设施的巨大资金需求,也有助于将多代人使用的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在几代人之间进行均衡分担,实现代际公平。“十二五”时期我国城市化进入加速阶段,必将产生越来越多的融资需求。如果不能在地方公共机构债券融资方面有所突破,不仅将严重影响城市化进程和发展方式转变,也有可能进一步加剧各种难以监管的非规范融资,从而埋下各种风险隐患。为此,我们建议,必须正视并正面回应地方城市化的正常融资需求,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地方公共机构债券融资制度,为地方政府及其附属机构提供规范的融资渠道,在有力支持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促进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合理化,为产业结构调整创造必要的条件。
四要加快发展涉外金融服务体系,推动从封闭金融体系向开放以至国际金融体系的转变,促进我国经济从商品输出向资本输出的转变。现阶段金融体系是相对封闭的国内金融体系,服务于对外贸易和投资的金融服务相对不足。如果说这种局面对于商品输出尚且可以应付的话,那么对于从商品输出向资本输出的转变和企业走出去投资的支持和服务能力则明显不足。“十二五”时期,一方面随着世界经济调整和国际竞争格局的变化,我国出口商品的外部需求可能有所萎缩,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我国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将逐渐减弱,客观上需要我国从商品输出向资本输出阶段转变。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金融机构走出去、发展海外业务是我国经济进一步开放的必经阶段,是从商品输出向资本输出转变的必然要求,是企业走出去的客观需要,也是金融业国际化和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的必然趋势。“十二五”时期要围绕我国企业走出去推行金融机构走出去战略,加快发展有利于出口产品升级换代和企业走出去的对外贸易和投资金融服务体系,改进对产品和资本输出的金融服务,推动涉外金融发展重点从贸易金融服务向投资金融服务的转变,实现我国金融体系从封闭金融体系向开放金融体系的转变,为改变国内经济增长对外需的过度依赖,促进我国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创造必要条件。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