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G20韩国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美国提出的量化全球经济平衡方案未获支持。不过,对于这个“量化全球经济平衡的操作方案”,还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尤其是它的可操作性更值得研究。
前不久,在韩国举行的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美国提出的所谓量化全球经济平衡方案最终未能在正式文件上出现。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博弈现象。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恐怕和美国近来在货币操作方面的表现有关。美国再次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有点触犯众怒了。不过,会议前后对“量化全球经济平衡的操作方案”的讨论,还是很值得引起我们注意,尤其是量化可操作性问题很值得研究。
对量化全球经济平衡的态度反映了各国的现实
这次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最终没有通过美国提出的所谓以经常账户盈余或赤字设定上限的部分来解决全球贸易失衡问题。对此,各国不管是支持还是反对,都表达了各自的态度。为什么美国的提议没通过。首要原因是各国在这个问题上所处的地位不同,或者说各国的经常账户盈余或赤字占GDP的比重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这就决定了各自的态度,不可能随美国起舞。
从统计数据看,日本和德国等之所以坚决反对美国的案,是因为两国均有大量经常账户盈余。相反,除了美国外,加拿大、法国等则认可美国的方案。而东道主韩国曾力推经常账户平衡方案的通过以显示韩国的作用。韩国认为,着重于经常账户的平衡而不是针对汇率的正面冲突,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希望设置具体量化目标来缩减经常账户盈余和赤字的规模,以缓解全球经济失衡的情况。但是,量化全球经济平衡对各国来说,不那么简单,这是一个离不开各国国情,并对各国经济有直接影响的实际问题。
量化全球经济平衡的关键在于可操作性
事实上,如果深入分析各国在会议内外发表的意见,很多只是部分地表达了各自的看法,反映了它们部分的想法。为什么只是部分地反映了它们的实际想法呢?
首先,一个重要原因是各国对美国建议的可操作性存在疑义。或者说,量化全球经济平衡的操作性才是关键。甚至,不管是赞成还是反对美国建议的经济体,还存在明显的“相似”看法。
责任编辑:cprpw